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貿易基地覆蓋京滬深 中國加快文化産業對外開放

  • 發佈時間:2014-08-25 21:06: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倪元錦 閆祥嶺)中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25日在臨近首都機場的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正式開園運營。這是中國首個依託空港保稅區建設的“文化保稅園”,目標直指綜合型文化貿易服務平臺和國際口岸型産品市場、要素市場。

  至此,經中國文化部批准建設的京、滬、深“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三足鼎立,成為中國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前沿陣地。據悉,北京基地規劃了國際文化貿易企業集聚中心、國際文化産品展覽展示及倉儲物流中心、國際文化商品交易服務中心三個功能區,並重點建設寶石貿易中心、藝術品商貿中心、影視貿易中心、設計貿易中心等項目。

  “這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文化戰略,也符合北京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25日在基地開園儀式上説。

  據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辦公室(簡稱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介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將大力發展國際版權貿易、跨境文化電子商務,推動文化金融服務創新試點,加快文化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並設立國家文化藝術口岸。

  2013年,北京市文化貿易額逾35億美元。“這是相當大的市場開放。”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李丹陽説,北京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運營,將為新聞出版、藝術品交易、會展、演出經紀、廣播影視、設計、資訊服務、藝術物流及修復等行業帶來利好。

  近年來,中國文化出口總體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但文化産品輸出仍以有形商品為主,設計服務、版權等文化服務出口相對較弱,高附加值領域仍是發達國家仍佔據貿易主導地位。

  目前,北京地區文化産品進出口規模全國居首,約佔總量1/3,電影音像進出口份額超過60%,遊戲、動漫、演出等出口規模逐年快速增加,拍賣市場規模名列全國第一,企業拍賣份額佔到全國的70%以上。

  然而,國際文化産品交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家間文化貿易的競爭不再限于電影節、藝術節、博覽會、拍賣會等傳統交易市場,以保稅區形式出現的新一輪競爭正拉開序幕。

  以大型藝術品拍賣會為例,拍品總估價動輒上十億元,境外藝術品入境須按規定正常報關,並先繳納30%以上的關稅、增值稅等,佔用數億資金,對企業來説是不小的負擔,也是此前國際重量級大型藝術拍賣和展覽難以登陸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3年底,蘇富比北京藝術周成功舉辦,成為天竺綜合保稅區的一次綜合性文化保稅試驗,表明北京已具備以保稅形式操作大型高端國際藝術品交易活動的能力。

  再如,境外物品入關展覽時間按規定不能超過6個月,否則視同銷售,並需要徵稅。有了文化保稅政策後,快到期限時可回到位於園區的展示交易中心,相當於出關,再回來相當於延期6個月,很大程度方便境外機構來華開辦各種展覽。

  “文化保稅園內,企業可以省錢、省時間。”李丹陽表示,從創意策劃企業、文化生産製作企業、文化産品行銷企業,到為文化産業服務的報關公司、金融公司、會計事務所都可申請進駐,文化企業及其産品在文化保稅園內能夠享受免進出口許可證的待遇,節省一部分報關環節,提高文化産品的國際轉運效率,在保稅園內發生的企業間交易,還可免征交易稅。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認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意義在於,相當於有了文化藝術口岸,能夠讓星星點點形成文化産業鏈,跨區、跨境向外延伸成長。

  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三座“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各有腹地,相當於是三個口岸型的基地帶動全國。

  業內人士認為,設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擁有緊鄰首都機場的空港優勢,可為藝術品收藏家、買家、拍賣公司提供從藝術品儲藏、鑒定、拍賣、經紀、通關到物流的一條龍服務,還可利用保稅區“境內關外”的離岸金融服務,為文化産業提供國際結匯、交割的便利,未來還可進行國際資本市場、文化投融資模式的探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