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傳統工藝,墻外開“花”天地寬

  • 發佈時間:2014-08-25 06:54:11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8日,由蘇州市高新區鎮湖繡娘王麗華領銜創作的一組刺繡藝術品“青銅之韻”,在香港“中國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上線發行,發行總額為5500萬港元,這是首個在境外資本市場發行的蘇繡藝術品資産包。墻外開“花”天地寬,蘇繡登陸境外資本市場創下“天價”,也讓傳統工藝品行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資本運作,

  工藝精品迎來價值提升

  此次蘇繡上市“操盤手”蘇州志高公共關係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偉華介紹,“青銅之韻”發行總額為5500萬港元,公開發行3000萬港元,每股發行價1港元。上市當天,市場十分活躍,成交量達3970萬港幣。

  “以前大師製作的蘇繡屬於高端藝術品放在商店、畫廊出售,或是在拍賣行拍賣,投資門檻高,面向群體比較小眾,變成蘇繡藝術品資産包上市後,拆分為若干份發售,普通老百姓可以參與到投資中,大家也可以像買股票一樣,或短線或長線買進賣出,原本門檻高、價格昂貴的刺繡藝術品投資,成了一種社會化、大眾化的理財方式。”“新股”上市的火爆讓俞偉華喜出望外,“我們準備物色和培育更多的鎮湖繡娘和她們的優秀作品,在資本市場打造一個蘇繡板塊。”

  作品成功上市後,讓工藝美術大師王麗華的身價堪比其他藝術大師。“青銅之韻”是她及其團隊歷經10年創作的精品之作,由12幅作品組成,填補蘇繡史上的青銅器空白。為此,她潛心研發出最適合表現青銅器的繡法技藝“八工針”,繡制一件青銅器所需絲線的色彩達到五六百種。

  南京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耿強認為,包裝成金融産品上市交易,令傳統工藝的行銷渠道得到有力開拓。

  “青銅之韻”的成功首秀,也激發了其他傳統工藝大師把作品推上市的熱情。曾經獲得中國山花獎和天工獎的磚石雕刻大家蔡雲娣,精心製作了4件石雕藝術作品,也即將在中國文化藝術品産權交易所上市。

  市場瓶頸,

  傳統工藝面臨生存危機

  一針一線繡出的蘇繡變得如此“高大上”,並不能掩蓋以蘇繡為代表的傳統工藝整體市場欠缺的現狀。畢竟,上市成為投資品、進入拍賣行打造成為收藏品的是極少數,傳統工藝市場道路仍然面臨困難。

  記者從省經信委了解到,我省是傳統工藝美術大省,已先後認定64個受保護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連續多年開展工藝美術大師和名人評選。與此同時,我省還從市場化角度出發,培育了蘇繡、揚州玉器漆器、宜興紫砂、東海水晶等13個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産業基地,推動傳統手工藝進入市場,從而讓這些手工藝傳承下去。但據省經信委消費品工業處副處長俞兵華介紹,傳統工藝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純手工生産,作坊式生産,産量低、産業規模難成氣候,如何做大仍然有待探索。

  不僅是産量跟不上,價值也有待體現。讓一些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體現出應有價值,改變部分作品經濟價值與付出勞動不成比例的現狀,從而對整個從業群體産生促進作用,是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偉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現在蘇繡經常作為國禮送給外國領導人,已經不是簡單的工藝品,而是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要繡制一幅同樣大小的圖案,長的要幾年,開個10多萬的價格,只能挂在櫥窗裏。”

  創新培植,

  産業融合拓展市場空間

  有關專家指出,傳統工藝走向市場,發展成一定規模的産業,應該多條腿走路,通過技術創新,除了搶佔高端市場以外,也必須兼顧和拓展中低端市場,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産業的首要問題是生存,精品壺一把幾十萬上百萬元,確實‘高大上’,但能做出來的又有幾個人?多少年才出那麼一把,這樣就不可能成為産業。只有讓壺走入尋常百姓家,紫砂産業才能發展。”宜興市創意紫砂藝術研究院院長周勝敏介紹,紫砂壺在保證傳統工藝的流程基礎上,加入現代創意元素,開發多層次的紫砂藝術品,滿足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

  化解傳統工藝市場困境,還要加快和其他産業的融合,尤其是我省作為著名的旅遊大省,其市場發展潛力是巨大的。不久前,名滿天下的“揚州工”開始引進各種機器,批量生産一些簡單的玉雕小件。一塊錢硬幣大小的玉香囊,全手工得花十天半個月,成本得幾千塊。現在採用機器加人工,兩天就能做出來,價格隨之降到數百元,滿足了普通旅遊紀念品市場需要。本報記者 龔 倩 李仲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