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口小縣寫就科技大文章

  • 發佈時間:2014-08-24 07:31: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 瑜 通訊員 董麗欣

  一個人口20萬的小縣,不經意間卻成了周邊縣市學習的“科技大縣”。

  2013年,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臨城爭取國家科技項目7項、省級科技項目4項,支援資金800萬元,在邢臺市排名第一。在這個山區小縣,擁有一個院士工作站;河北省僅有的4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家在此落戶。

   農業“綠”中求利

  盛夏時節走進臨城,沿途滿眼的綠樹隨風盪漾,綴滿枝頭的小果實青綠可愛,這個小果實就是當地人視為金疙瘩的核桃。

  位於縣城開發區的河北省核桃工程技術中心展廳裏,別出心裁地展出了一堆礫土,“當時就是在這樣的荒崗上種核桃,如今不毛之地變成了花果山。”臨城縣科技局局長張佔群言語間透出自豪。

  臨城縣核桃産業鏈條不但向後延伸,同時也向前延伸。

  “樹上結核桃,樹間種苜蓿,樹下養柴雞,樹旁建沼池。”綠嶺公司技術顧問、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説,這種四位一體立體能源生態模式既能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又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臨城縣副縣長劉貞哲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薄皮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8萬畝,僅此一項,每家農戶平均每年就增收4000元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也因此提升了15個百分點。

  “産業化發展的背後是科技和品牌的力量。”劉貞哲説,為了提高産業檔次,臨城縣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立項,以項目載體牽動産業發展。

  目前,該縣承擔了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河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等一系列國家省市項目,總結出了一套優質薄皮核桃省力化栽培技術體系,對核桃産前、産中、産後服務體系建設等技術進行了研究,制定了兩個標準,匯集了綠嶺、綠蕾、新惠通等一大批薄皮核桃生産加工企業。

  張佔群隨手拿起一顆核桃告訴記者,這個充氮包裝的産品已通過國家綠色認證,市場售價在150元/公斤以上,且供不應求。

  “我們的目標是建成全國最大的標準化核桃生産基地。”劉貞哲毫不掩飾雄心壯志。

  值得一提的是,薄皮核桃開啟的特色生態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已澤惠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小雜糧示範園、幹鮮果品示範園等8大園區。

  空間資訊技術服務城市管理

  張佔群辦公室所在的樓房已寫滿了歲月滄桑,但墻上一幅利用高分一號衛星數據製作的臨城縣遙感影像圖一下子讓人“嗅”到了高新技術氣息。

  “這是‘標配’。”張佔群説,這幅挂圖,已經分發至縣各職能部門和8個鄉鎮等100多家單位。

  “剛開始,好多人不知道什麼是遙感,為宣傳普及遙感知識,推介高分專項數據應用,我們繪製了臨城縣高分一號衛星遙感影像挂圖,分發到各職能部門。”臨城縣政府高分專項領導小組副組長張喜振説,高分二號發射成功了,這張挂圖得跟著更新了。

  如今,高分數據已應用於農村承包地確權等領域。

  此前土地確權採用的是人工丈量方式,需深入田間地頭對一家一戶的承包地一點點丈量確認,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並且效率低下。利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製作的工作底圖,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彼此的地塊。在此基礎上,由村幹部與生産隊長比照影像圖對每家的田地進行指認,極大提高了地塊指界和確認效率,大幅縮短了確權登記的時間,每畝地確權成本也由50元降低到現在的30元。臨城縣利用該技術已完成27000畝田地的確權登記。

  “目前我們正在縣城最高點建四個半徑達15公里的觀測中心,主要用於森林防火,只要一發現火點馬上報警。”在張喜振的設想中,以高分數據為支撐,除了打造數字臨城、智慧臨城,更要實現更高端的智慧旅遊:及時發佈旅遊資訊,方便遊客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遊計劃,進一步帶動臨城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借“外腦”促産學研結合

  為什麼一個小縣城能做出科技的大文章,劉貞哲給出了兩個字:重視。

  臨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礦山經濟一度成為該縣的經濟支柱。然而,礦山的開採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向生態要效益”“依靠科技創品牌”逐漸成為臨城人在發展路徑上的新選擇。

  臨城本地只有一所職業學校,借“外腦”發展成為臨城提升科技研發水準的必然選擇。

  1999年,臨城縣電信局職工承包了3000畝荒崗,準備發展農業産業,找到科技局諮詢,已在科技戰線服役30餘年的科技局副局長郭滿倉為他們請來了河北農業大學的李保國。

  郭滿倉學的是林業,他陪著8位專家組成的規劃小組歷經野外勘察和業內分析,確定了薄皮核桃為綠嶺公司的主導産業,並從品種、規模、培訓、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引導。

  “專家到臨城來,不是為了吃你一頓飯,而是因為能夠在這兒實實在在幹事情。”在張佔群看來,産學研成敗的另一個關鍵是得有産業基礎。

  水泵行業是臨城上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傳統産業,由於專業化程度低,規模小,加之企業自身研發力量薄弱,制約了行業的發展。為改善這種局面,河北臨泉泵業集團與河北省機械科學研究設計院合作共建河北臨城泵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事泵及機械裝備製造業相關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推廣、中試和檢驗等,構建特色産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為區域內相關企業提供直接、有效的技術服務。

  在臨城,很多企業背後都有一個“靠山”——研究院所。

  君臨藥業公司創建的河北省中藥口服藥製劑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依託河北醫科大學;綠嶺公司共建的河北省核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河北農業大學;維克萊恩公司正在創建的太陽能取暖、製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從合作中,企業也嘗到了甜頭。

  博路天寶項目與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合作研發的油田勘探設備,成功研發出多波地震儀及地學技術微地震檢測系統和多通道管線探測地質雷達設備,廣泛應用於大慶、華北等各大油田,填補油田勘探界空白,企業效益大幅提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