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鄭龍男:挑戰國際標準的人

  • 發佈時間:2014-08-23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章玉興

  鄭龍男,從長白山走出來的朝鮮族漢子,以技術革新為樂,在石油鑽井技術、井下工具等領域,先後完成了60多項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10項獲國家專利,創造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本文講述的,是他20多年同丙型肝硬化苦鬥的同時,研發、推廣全球首創技術“相同吊卡槽鑽鋌”,勇於挑戰國際標準的動人故事。

  隱形的翅膀

  1984年,鄭龍男從東北石油大學畢業,分配到大慶油田鑽井隊工作,在石油鑽探行業一幹就是三十年,現任北京藝千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龍男是鑽井隊的老先進,曾被評為大慶“十大科技標兵”。由於常年在環境惡劣的鑽井現場作業,廢寢忘食的工作使他的健康每況愈下,1992年春,終因積勞成疾患上了丙型肝硬化,需要持續系統的休養和治療,否則隨時可能惡化,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之下,還能創造如此多的技術革新成果,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他呢?鄭龍男笑言:因為他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善良和堅強。

  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大饑荒的陰霾籠罩在每個中國老百姓的心頭。但他記得6歲那年的一天,馬上就要過年了,母親燜了一鍋久違的白米飯,這時家裏來了個要飯的,母親毫不吝嗇將新燜的米飯盛了滿滿一碗給了要飯的,自己卻吃剩飯。母親告訴他説:這個人好可憐,連過年也回不了家,能讓他吃頓飽飯也好啊。這一幕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了善的種子。

  因為家業破産,生活窘迫,父親不得已離開家鄉在外闖蕩,但是,作為家裏的頂梁柱,不管生活多麼艱辛,他展現在子女面前的都是樂觀、堅強的一面。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善良和堅強融入他的血液中,在他心里長出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2002年冬,因長期起早貪晚的工作,使他的肝病又嚴重了,不得不住進了大慶傳染病醫院。

  住院期間,他從同事口中得知,油田鑽井隊又發生了傷亡事故:鑽臺操作工人從場地吊鑽鋌時,兩噸多重的鑽鋌直接砸到工人身上,年僅21歲的鮮活生命當場凋謝。以往的安全事故,那些逝去的曾經熟悉的年輕面孔,總在他面前揮之不去,鄭龍男非常痛心,他再也躺不住了,不顧主治大夫“肝硬化患者熬夜有可能會沒命”的反覆勸説,把病房當成設計室連夜改進鑽鋌方案。經過一週不分晝夜的設計和反覆修改,終於確定了滿意的設計方案。第二天,他偷著給醫院留了個假條,背上行囊,踏上了去南方鑽鋌廠家的行程。

  一路上,他強忍病痛,風塵僕僕趕到工廠。因為沒有介紹人,工廠領導根本不見他,只安排了一個業務員接待。那個業務員好心勸他回家,因為工廠領導已經決定最近不接新訂單了。

  他哪肯離去,一連三天堅守在工廠,終於打動了業務員,第四天主動幫著引薦了科長,想不到科長又給他潑了一盆涼水,因為當時鑽鋌已經供不應求,訂單都已排到下一年年底。更何況新産品上産從選料到工藝都需要重新調整,因此更難排産。大家就都勸他趕緊回去治病,但鄭龍男不肯放棄,一次次求見、一次次懇請。架不住他的赤誠熱情,業務科長最後安慰他,説可將他的情況向處長專門彙報,只是處長正出國考察,十多天才能回來。沒辦法,他在南方又等了十六天,終於見到了處長。處長看過圖紙,慧眼識珠,覺得這個鑽鋌構思很特別,馬上彙報給業務廠長。廠領導被他的設計方案和執著精神所打動,破例提前排産。二十一天的艱辛旅程,當鄭龍男重新回到病床時,病情已發展到肝昏迷。

  因為對年輕生命無端逝去的不忍,使鄭龍男不顧惡疾挺身而出。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看到別人死,想去救,這是本能的反應。”

  堅韌的毅力

  新産品出來了,但推廣使用的道路更加艱辛。好心人勸他:“別逞這個能了,連外國人都沒能搞出來,你都病成這樣了,還折騰什麼呀,快回去養病吧!”

  鄭龍男卻癡心不改,拖著浮腫的身體,不辭辛勞從一個鑽井隊到另一個鑽井隊地推薦,在茫茫荒原上反覆調研推廣,但十個鑽井隊,有九個都不願用,剩下一個也是顧慮重重:

  “咱們執行的是工程設計,新鑽具我們沒有見過。”

  “我現在用你這個了,可能如你所説既安全,效益也高,但出事了是要我個人承擔責任的!”

  “這一百多年來咱們都是用人家的標準和技術,每年要付出昂貴的費用,現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中國石油人,你不心疼嗎?”

  “我心裏也不舒服,可……”

  “666次都能允許失敗665次,不嘗試永遠不可能有突破和創新,您就不給我一次機會?”

  “好吧,那我給你個機會,但你得交保證金!”

  “行!”

  “那你還得寫保證書!”

  “沒問題!”

  寫著保證書,鄭龍男覺得,自己這個工程師,像犯了錯誤似的。

  但是,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當15支試驗鑽鋌(高效耐磨加長鑽鋌)運到鑽井現場時,技術人員意見出現嚴重分歧,改進鑽鋌運到現場一個月也沒有正式下井。鄭龍男心急如焚。總工程師為了慎重起見,又找到鄭龍男再次研究和分析新改進鑽鋌的理論依據,並組織專家團隊反覆論證,終於在2003年冬天正式下井,收到了預期效果。

  後來,又經過五年多的反覆改進,2008年,升級産品“相同吊卡槽鑽鋌”終於定型,同年8月獲得國家專利,從試驗到推廣,再沒有出現過任何鑽具事故,使用範圍擴大到六千多米的超深井,現已在全國多個油田推廣使用。

  閆鐵教授是東北石油大學博導,在鑽柱力學等方面有極高造詣,他對“相同吊卡槽鑽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理論分析之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此項技術突破了傳統的API技術標準,並建立系列尺寸鑽鋌“相同吊卡槽”新的標準。多種不同規格的鑽鋌全部用一種規格的吊卡進行起下鑽作業,這在全球都是首創,是對鑽井工藝的重大技術突破,開闢了一條“以人為本”的安全文明生産之路。

  做父親的幸福,莫過於抱著滿月的孩子接受來賓的讚美。對於自己的新鑽鋌,鄭龍男時常有這樣的幸福時刻。由於飽受舊鑽鋌之苦,工人們特別期望得到有安全保障的鑽鋌,每當鑽井隊配備新鑽鋌,運到鑽井隊現場時,有的鑽工甚至緊緊抱住鑽鋌,激動地喊“咱們的爹來了”。這個時候,鄭龍男眼裏總是忍不住閃現淚花。

  從到府服務推廣都不敢用,到各鑽井隊紛紛主動向上級申請配備,鄭龍男靠堅韌不拔的意志,走出了一條敢於創新技術的成功之路。

  實踐的教益

  管新鑽鋌叫“爹”,有點誇張吧?記者心中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當鄭龍男一項一項給記者講解新鑽鋌的優點後,這個疑問漸漸淡去。

  過去,只要一停産整頓、排查事故安全隱患,大家就都知道,“哪個井隊又出事了!”傷亡事故讓一線工人們施工時總是提心吊膽;而自從用了改進的新鑽鋌後,由鑽鋌操作造成的傷亡事故再也沒有發生過。

  過去,扣住鑽鋌的吊卡一個上百斤,鑽一口井還要用好幾種,不同的吊卡和卡瓦要不斷更換,工人們太累啊;現在,新吊卡只有原來的一半重,而且只有一種規格,不用換來換去了,過去的7道工序,現在也變成一道了,工人們輕省多了。

  新鑽鋌壽命比普通鑽鋌延長兩年,報廢的鑽鋌可以重復利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價比。更重要的是,新鑽鋌外徑粗細不等,與井壁接觸的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二,明顯降低卡鑽事故。同時,配備一套相同吊卡槽鑽鋌,每年還將給鑽井隊帶來上百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工人們收入也多了。

  既安全,又省力,還增加收入。難怪工人們叫它“爹”。

  説起新鑽鋌的其他特點,鄭龍男如數家珍:優化鑽柱結構、防止螺紋斷裂、提高鑽井時效……竟達11項之多。

  擁有這麼多優勢的新鑽鋌,決非一蹴而就,而是鄭龍男理論聯繫實際,在鑽井隊裏摸爬滾打,攻克無數實際難題後,不斷創新改進的結果。

  在大慶鑽探公司裏有一位鄭龍男的大學同學,兩人相識30多年了,也一起共事多年,説到鄭龍男成功的原因,他説:“龍男這人啊,就是有股子執著勁兒,現場實踐經驗豐富,又特愛琢磨事,工作中遇到問題一定想方設法來解決,所以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而改進和發明新的東西。大家一起聊天時,常常是説者無意,他卻聽者有心,知識面又寬,琢磨起事來還特別專注,不吃不喝不睡,他都要搞明白。有時,通宵研究,有時候靠著現場的鑽具就睡著了……”

  鄭龍男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雖然現在離開了鑽井隊多年了,但還是經常到鑽井隊和工人、技術人員打成一片,正是因為這種親密無間的交流,新舊鑽鋌存在什麼問題和缺點,他都能一一了解到,並及時改進。“相同吊卡槽鑽鋌”就是這樣不斷地汲取實踐中的教益,五年來一步步改進,才會具備如此多的優勢,並深受廣大鑽井工人的歡迎。

  性格的力量

  “性格決定命運”。記者相信,一個人的成功,性格的作用很大。採訪中,記者試圖弄清鄭龍男成功背後,性格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當記者慕名來到鄭龍男公司採訪時,一位中等身材、衣著樸素的人,在樓門口帶著微笑迎接我,我以為是大樓保安,沒想到就是鄭龍男——鄭總,笑容可掬,眼小但很有神采。

  他的辦公室很簡樸,一張舊的辦公桌,簡單的辦公用品,但卻有架黑色鋼琴。桌上的手機好像是玩具,他看我直看手機,便説手機只能打電話,收短信,才99塊錢。

  作曲家王寶文先生與鄭龍男是多年知己。他説:“鄭龍男是個學者型企業家,具體的説更像個學者。他性格豁達,平易近人,在公司如同大家的兄長一樣。每天早晨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彈鋼琴。他機靈、愛鑽研,富有童心和想像力,親朋好友願意稱他為‘天才少年’。”他似乎很喜歡這個綽號。

  “我的自我定位,就是個工程師”,鄭龍男説。公司老職工介紹説,鄭總這個人隨和、風趣,沒有架子,就是年輕人和他在一起也無拘無束,大家嘻嘻哈哈。所以,鑽井隊工人都很樂意把生産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告訴他,使他不斷得到實踐的教益,從而成就了“相同吊卡槽鑽鋌”的金剛之身。

  鄭龍男愛書,堅持每週讀一本書,每當讀到一句精彩、富有哲理的話時,他就興奮得又是哼歌、又是吹口哨,一整天都樂顛顛的。不惑之年的他,竟愛看三毛的書,對裏面純真的生活、純真的愛情,羨慕有加。

  鄭龍男的家,既像百草園,又像一個動物世界。家裏養雞、養兔、養狗,光雞就養了12種,有珍珠雞、黑鳳雞、蘆花雞……朋友曾給他拍過一張照片,他坐在家中院裏,抱著一隻小狗,兩側靜靜地臥著七隻白兔,一派平靜祥和。

  採訪接近尾聲,他打趣地問記者:“豬蹄子、玉米餅、胡蘿蔔,你覺得兔子更愛吃哪個?”

  我選胡蘿蔔。

  “錯咯,我做過實驗了,把三樣東西擺上,兔子上去先啃熟豬蹄。”一副得意的神情。

  我有點忍俊不禁。面前的鄭龍男童心未泯、豁達陽光,誰能想到,這是一個20多年前就已被病魔判了死刑的人呢。

  關於今後的打算,他告訴記者,已經對大量生動有趣的動物和植物做了觀察記錄,計劃編成一本科普書籍,贈送給全國的青少年閱讀。他認為,觀察力是發明創造的基石。

  善良的天性和執著的精神,讓他發現了研究的課題,並不斷從實踐中獲得教益;堅強的性格和堅韌的毅力,讓他不畏艱難,一路前行。這,是否就是鄭龍男成功人生的性格支撐?

  採訪即將結束,在朋友的建議下,他為我們彈奏了一曲《送別》。為什麼彈《送別》,他説,因為大家都熟悉。既不故作高深,又很體諒人。

  在悠揚的琴聲裏,記者衷心祝願鄭龍男先生好人一生平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