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獨資醫院為何走得“慢吞吞”
- 發佈時間:2014-08-22 01:0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中國境內首家外資全資(除港澳臺)醫院德國阿特蒙將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外資獨資醫院的發展之路也進一步受到市場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醫院提供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服務理念,但是目前發展腳步相對緩慢,未來想要分到不斷擴容的健康市場紅利,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去做。
外資獨資醫院有望擴容
近日,德國阿特蒙集團、銀山資本與上海外高橋(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三聯發展有限公司、外高橋醫保中心等就設立中國上海自貿區阿特蒙醫院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業內認為,這不僅標誌著中國境內首家外資全資(除港澳臺)醫院將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也將有望加速中國外資獨資醫院設立的腳步。
早在2010年國務院公佈的《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中提出:“對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在我國境內設立獨資醫療機構進行試點,逐步放開。”
今年7月1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31條”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投資總額不得低於2000萬元的最低限制。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此前在日內瓦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就具體推動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而言,近期一些具體措施包括正在考慮中的在北京、上海等7個城市試點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需面臨多重“門檻”
事實上,如果算上香港和台灣資本的話,德國阿特蒙醫院將是第三家外資獨資醫院,另外兩家分別是台資獨資的上海禾新醫院、港資獨資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
“儘管已經有兩家在運營,但是迄今為止,國內的外資醫療機構大部分為中外合資,純粹獨資的醫院發展腳步比較緩慢,原因很簡單,缺乏落實的細則。”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説。
上海禾新醫院院長張煥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很多政策看得到卻吃不到,比如在電費和房租方面,並沒有享受到減免或是優惠。特別是電費,夏季往往要佔到運營成本的5%-6%。另外,在各種項目或購置申請方面,審批也比公立醫院更複雜。”
據了解,上海禾新醫院一天的接診量在300-400人,與可容納的800-1000人還存在較大距離。患者在醫院領取的藥物尤其是進口藥,與公立醫院現有的産品沒有差別,這意味著外資醫院在藥品上並沒有特殊優勢。
另外,由於缺乏豐富的商業醫療保險,也將許多潛在用戶擋在了“高大上”的外資醫院門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表示,這其實與健康保險公司對市場給予的謹慎態度有關。雖然中國步入老年社會,健康市場“蛋糕”很大,但是短期仍然“看不準”。比如高端用戶人群究竟有多少,未來普通百姓是否願意為高端醫療買單,高端醫療機構與商業保險之間的銜接等等。現在都講究“大數法則”,如果小部分人群“養不活”一個健康保險公司或是一個健康保險部門,那就未必能喚醒市場的積極性。
再者,文化差異也是一個門檻。張煥禎告訴記者,禾新醫院的醫生中有三分之二是從台灣聘過來的,甚至還從國外聘請一些知名專家,他們需要不斷地適應當地的文化。從患者比例 看 , 臺 灣 籍 患 者 一 開 始 佔 到70%,隨著醫院的知名度慢慢提升 , 現 在 本 地 患 者 才 逐 步 上 升 到50%。如果是外國醫院,可能需要更長一段時間的了解和適應,才能更好地滿足本地患者的需求。
還有更多“功課”待完成
與日益旺盛的高端醫療市場需求相比,目前我國現有高端醫療服務供給相對滯後,外籍人士和富裕階層打“飛的”回國或就近選擇香港、新加坡等地看病手術成為普遍現象。進一步為社會辦醫指明更多發展方向,成為業內普遍的心聲。
以德國阿特蒙醫院為例,未來外籍醫生將執行何種政策;老百姓所關心的藥品是否能直接引入進口,還是要經過監管部門審批;自貿區以外的人能否享受“洋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否使用醫保卡等問題……都還需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説明。
阿特蒙集團創始人賴納就表示:“除了硬體設施,接下來將會面臨許多考驗,比如醫護人員的聘用,提升公眾對私人醫院信任感等。”
因為根據《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在外國取得合法行醫權的外籍醫師,應邀、應聘或申請來華從事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床診斷、治療業務活動。註冊期滿需要延期的,可以按規定重新辦理註冊。
聖寶醫療美容醫院項目總監楊云云也表示:“我們十分關注上海自貿區,也考慮過去註冊,但是很多細節不確定如何操作,比如一些整容藥物該如何引進、醫師資格如何認證等,所以暫時放棄了這一計劃。”
莊一強表示,雖然鼓勵和引導社會辦醫的意見有了,但像一些外資獨資醫院的土地政策一直還沒有明確的説法,上海自貿區的暫行辦法在落實上又近了一步,可還不夠完善。比如自貿區醫院的醫生可否到區外執業等,希望都能進一步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