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政治關係僵局等因素導致中日經貿關係趨冷
- 發佈時間:2014-08-21 06:33: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專家:政治關係僵局等因素導致中日經貿關係趨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姜躍春:
政治關係僵局等因素導致中日經貿關係趨冷
8月18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公佈,今年1~7月,日本對華投資額為28.3億美元,同比下降45.4%。另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10日報道,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近日發佈的2014版《世界貿易投資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日本對華投資額減少32.5%,降至91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對東盟國家投資則在猛增:2012年日本對華投資還高於對東盟國家的投資,但2013年的統計數據發生了大逆轉,日本對東盟國家投資擴大至對華投資的2.6倍。
因為國家政治關係僵局等原因而導致的中日經貿關係,受到了何種程度的影響?發生了哪些變化?在中國記協8月19日舉行的一場題為“中日經貿關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座談會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姜躍春,對中日經貿關係的變化趨勢作出了解讀與分析。
中日經濟差距仍然巨大
在日本對華投資下降的同時,據商務部發佈的數據,今年1~7月,中國對日本投資卻增長了160.9%。姜躍春對此解讀認為:“這一數據體現了中國‘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趨勢。”姜躍春強調,中日兩國在貿易、投資領域的深入合作,其實是互惠的。
從需求上看,中國需求對日本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視。以旅遊業為例,日本觀光局2012年2月2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1月中國兩岸三地的訪日人數達25.4萬,佔全體訪日外國遊客的43.7%,其中中國大陸游客達11.04萬人。中國遊客平均每人在日消費達到16萬日元(約合1.4萬元人民幣),大幅高於其他國家遊客每人平均在日消費8萬日元的水準。所以,日本把中國列為“重要旅遊推廣國家”之首。
從投資角度看,日本對華投資也有利於中日雙方。姜躍春以日本本田汽車為例説,2009財年,本田汽車凈利潤為31.8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凈利潤達到28.6億美元,約佔全部利潤的90%。
另外,中日經濟結構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兩國目前處在經濟增長週期的不同階段,也為兩國經貿合作提供了廣闊前景。姜躍春説:“中國目前處於經濟增長的‘青春期’,而日本經濟已經步入‘老年期’,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為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各國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雖然中國市場需求對日本的經濟增長有著不小的作用,但是姜躍春也強調,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經濟差距仍然是存在的。他説:“在經濟全球化的局面下,僅僅用GDP總量這個指標來進行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比對,是不合適的。”姜躍春舉出了許多數據來説明這一點——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4月8日公佈的最新數據,中國的每人平均GDP為6747美元,排名世界第81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10486美元;而日本每人平均GDP達38491美元,位居世界第23位。在男女平均壽命方面,中國在2005年為73.0歲,而日本在1971年就已達到72.9歲。從産業來講,2009年中國第一産業佔GDP的比重為10.3%,而日本1968年該項指標是10.7%。在城市的恩格爾系數方面,中國2009年為36.5%,日本1965年時為36.3%。在每人平均電力消費量上,2008年中國為2601千瓦,而日本在1969年就達到了2729千瓦。
“從這些經濟指標來看,中日兩國至少還有幾十年的差距。” 姜躍春説,“因此,我們在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差距。”
日本對外投資轉向東盟趨勢待觀望
今年上半年,日本在華投資額幾近“腰斬”,但日本對東盟的投資額卻激增。姜躍春認為:“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由於受到近些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中日關係僵局的影響,日本企業的一些投資已經開始轉移到東南亞。”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姜躍春説,“其中既有日元升值、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也有中日兩國政治關係緊張帶來的影響。日本是一個憂患意識比較強的民族,日本企業也具有這樣的性格,當兩國關係出現波動時,出於對中國反日遊行等風險的考量,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投資轉移。”
不過,姜躍春認為這屬於正常現象。他説:“我們看兩國之間的對外投資狀況,不能只看一個點,而要把它放到一個相對長的週期中去觀察。對外投資額的漲落,甚至是幅度比較大的漲落,都是很正常的。而且,日本企業把投資轉移到東南亞這個趨勢能持續多久,我覺得也是一個值得考慮和觀察的問題。據我所知,轉移到東南亞的日企多數是中小型企業,而一些大的日企,更多的還是著眼于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未來。許多發達國家如歐美的企業,現在仍然不斷地將高精産品放到中國生産。”
“日本不積極”影響亞太區域經濟合作
自2012年“購島”事件以來,中日關係進入冰凍期,加上“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等論調,對於中日經貿關係的影響顯著。不但如此,中日關係僵局對於整個亞洲地區的區域合作也産生了負面影響。中國和日本是區域經濟中兩個不可或缺的主力,如果這兩個國家在地區合作問題上沒有取得一致的話,整個亞洲地區的合作都難以推進。
姜躍春舉例説,2013年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但日本對此反應消極。有日本媒體報道稱,這一銀行將有16國加盟,各加盟國與中國已進入具體交涉階段,但日本、印度不在此之列。日本媒體認為,中國此舉意在對抗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擴大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姜躍春認為:“印度和日本之所以沒參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備,我個人認為,原因無非是他們擔心出現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我認為這種擔心是亞太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最大問題。為什麼亞太地區在過去30年內有很多層出不窮的合作框架,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卻依然不高?原因也在於此。”
目前,中日韓自貿區(FTA)的談判進展也比較緩慢,姜躍春認為主要也是因為“日本不積極”。他説:“中日韓自貿區能否早日建成,實際上取決於日本。由於日本在這一問題上不積極,因此中韓自貿區可能先行一步,在今年內可能就會有結果。”
中日貿易垂直分工的體系,對於中日經貿關係的發展也是一個挑戰。過去,中國主要承擔的是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下游加工産業,雖然近些年這一局面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中日政經關係僵局還要持續多久
雖然中日之間的貿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正常現象,但姜躍春認為,這依然會對中日經貿關係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至於中日關係的這種僵局、這種“對抗期”還要延續多久,姜躍春認為“非常不容易回答”。但他表示,至少有3個領域的因素值得考慮。
首先,必須清楚地看到,造成中日關係僵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釣魚島事件”。中日雙方是否能夠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對話討論,是能否打破中日關係僵局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中日兩國特別是日本國內的政治變化,也將影響中日關係的發展。姜躍春説:“日本現在的執政黨自民黨的一些理念和政策,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理解是比較偏右的。日本採取這種偏右或者説比較強勢的對華政策,背後有許多背景。比如,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日本國家戰略的調整,日本追求政治大國的目標,等等。同時還有國際環境變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中國崛起帶來的兩國實力對比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日的共同對手蘇聯解體,等等。”姜躍春認為,日本偏右的政策何時有所調整,將影響到中日關係僵局如何、在什麼時候破局。
中日兩國關係僵局能否打破,還取決於兩國在其他領域的交流能否推進。比如,在經貿領域的交流,在人員往來方面的互動,以及兩國在地區事務上的合作,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兩國政治關係的緩解起到推動作用。
記者 陳婧 實習生 施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