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學者談中日關係史:中國強大日本落後兩國才和平

  • 發佈時間:2014-08-19 10:47:00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聖依】據香港中評社8月19日報道,上海台灣研究所、上海市台灣研究會、《臺海研究》雜誌、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及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8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舉辦“甲午戰爭反思暨兩岸海洋合作”學術研討會。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淩煒在會上表示,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要全方位地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胡淩煒指出,戰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以史為鑒,對比分析清朝晚期的中國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後,在國家各個層面的不同表現,能夠讓我們獲得更有意義的啟示。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東方,清朝發起洋務運動,日本搞起了明治維新。但是中日兩國學習西洋文明的方式是不同的,日本從制度上革新變化,而清朝則止于外表形式。中日兩國在政治、軍事制度上的差異使得清朝與日本的對決,成為一個前現代國家與現代國家的對決。清王朝的戰敗無法避免。

  胡淩煒表示,甲午戰爭前清朝根本沒有進行過全面的國民意識啟蒙。當近代列強並起,中國需要以民族國家的整體力量應對列強的侵略時,這種國民意識的薄弱,就成了一個嚴重短板。反觀日本,歷史上日本秉承中國文化上千年,到了明治時期,日本思想家們就開始提出“國民”問題,積極提倡“國民政治”,經過明治維新,到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近代國民意識已基本形成。

  胡淩煒認為,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及結束之後的相當長時間裏,日本借用國際法話語體系,美化自己、抹黑清軍,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多次嚴重違反國際法。然而,熟練掌握國際法讓日本掩蓋了其戰爭罪行。甲午戰爭後,日本又極力宣傳其“遵守國際法”。國際法意識的淡薄,也使中國在權利遭到侵害時,不善於拿起武器保護自己。

  胡淩煒表示,以甲午戰爭為視角,通過對比分析中日兩國在戰爭前後,在對內對外各個層面的不同表現,可以看到中國的戰敗不僅僅是北洋水師的失敗,也不是單純軍事戰略上的失敗,而是清王朝因政治腐敗而導致的整個國家的失敗。甲午戰爭後,中國不僅失去了台灣,付出了鉅額的賠償,而且日本得寸進尺,入侵朝鮮、東三省,進而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胡淩煒強調,回顧中日關係的歷史可以看到,只有當中國強大、日本落後的時候,中日關係才能夠保持和平友好,而在中國落後,日本強大時,中國常常受到日本的侵略。這是中日兩國不同的民族性格所決定的。兩個甲子後的今天,大陸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有了質的飛躍。中國大陸清醒地認識到,單一指標的上升不能成為衡量國家整體實力的指標,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要全方位地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由內而外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