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抗震建築:撐起生命“保護傘”

  • 發佈時間:2014-08-21 05:28:3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建造經得起強震的抗震建築,是減少地震損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近日,一些讀者來信呼籲,應大力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特別要重點建設農村抗震建築,為人民生命財産撐起“保護傘”。

  重點建設農村抗震建築

  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儘管及時採取了科學的救援措施,但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仍然嚴重。除地震震級高、震源淺、人口稠密等原因之外,當地建築物抗震性能較差,也是造成這次災害損失嚴重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新農村建設力度,採取了危房改造、棚戶區搬遷等有效措施,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逐漸提升。但是,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差異大,許多貧困地區的建築物抗震能力依然十分低下,很多村鎮存在選址不合理、建築物品質低的問題。

  筆者認為,應加大投入,重點建設農村山區等貧困地區的抗震建築。一是依法做好村鎮防震減災規劃。處於地震帶的城鎮鄉村,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定,由地方人民政府對這些地區村鎮場地的災害易損性進行評估,對那些存在高風險的村鎮,應結合新農村建設以及災後重建,重新選址加強抗震建設。一時不能搬遷重建的村鎮建築,要進行抗震加固。

  二是完善農村建房抗震設防管理。要改變目前大多數鄉村民宅建築自行設計自己建設的老套路,對農村新建住房,政府部門要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切實把好抗震設計、抗震施工和抗震性能驗收關;對農村原有住房,要引導民眾做好房屋抗震加固、改造工作,逐步實現“筋強骨健”。此外,國家應當設立專項資金,用於配套支援村房民居抗震建設與改造,切實解決農戶資金不足問題。

  三是加強農村抗震知識宣傳教育。要在農村廣泛普及防震減災科學建房知識,倡導科學減災理念,傳播先進減災文化,幫助農民熟悉掌握抗震建築的建造技能,增強農民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確保建築物的牢固和安全。

  (山西省原平市 吉建平)

  應制定建築物抗震強制標準

  地震是嚴重危及人類生命財産的自然災害,其中房屋倒塌是導致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許多城市處於易發生或易受地震影響的潛在危險性環境中,而且城市人口多、密度大,高層建築多,必須進一步加強建築物防震抗震設計和施工。

  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建築抗震工作。可設定建築物抗震的強制標準,如地震烈度的區劃圖,通過以往地震發生狀況,推測出未來50年之內某一區域可能遭受地震打擊的風險和強度有多大,然後讓建設管理部門和建築設計施工部門在新建房屋時遵循這一標準,確保建築物抗震安全。

  其次,應適當提高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的抗震標準。劃分不同的抗震設防級別並採取不同的設計要求,是在現有技術和經濟條件下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對策之一。建議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對中小學校、幼兒園提高抗震設防標準,同時應具備災後緊急避難場所的功能。

  再次,加大政府監督、檢查力度,保證建築材料的品質,保證建築設計和施工規範標準並有效執行,將抗震設防納入工程建設的全過程,質檢和驗收單位應將抗震設防作為重點內容,從而確保新建建築具有良好的品質和抗震性能。

  (湖北武漢市江夏區 鄭傳海)

  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

  震級相近的地震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生,卻常常帶來迥然不同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這很大程度上源於建築方式的差別、建築材料的品質,以及是否經過減震改造。因此,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應成為降低地震災害的最重要途徑。

  目前,世界各國和地區尤其是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建築物抗震設防工作,形成了多種有效的防震減災技術,並且廣泛應用到各類建築物中。如在美國,根據“地震活動指數”及地震可能造成的後果,將房屋抗震性能分為4類,分別提出設防要求。在日本,建築民居時,在房屋和地基之間加入減震層,利用建築物本身的晃動來吸收地震的能量。同時,大量運用品質輕、強度高的新型材料,即便房屋倒塌,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我國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實踐中也總結出許多實用有效的建築技巧,如福建永定的土樓,採用圓柱形結構,並把竹條當作夾墻板夯築而成墻體。由於竹條堅硬且富有彈性,地震發生時,墻內的竹條會被拉直,使得墻體不易倒塌,地震過後竹條會受到圓樓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從而取得極好的抗震保固效果。

  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我們應積極借鑒國內外抗震建築經驗和技術,推廣研發符合區域特點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讓抗震建築成為保障人們生命財産安全的避風港。

  (福建省永定縣 童其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