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反思“産婦之死”輿論場

  • 發佈時間:2014-08-21 01:31:0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14日,一個很多人此前從未聽説的專業詞彙,佔據了諸多網站熱搜榜的首位,它就是“羊水栓塞”。

  一週以來,可以説“湖南湘潭産婦之死”引發了國內輿論場的“大混戰”。事情每天都會出現新進展,卻又在報道後不斷地出現大反轉。一時間,“眼淚與口水齊飛,謊言共真相一色”。

  家屬的悲痛、院方的失語、網路的圍觀,讓“産婦之死”事件夾雜了太多不理性的因素。有人説,在這起不幸的産婦死亡事件中,“産婦家屬、醫院、媒體都是受害者”,但更多人冷靜之後卻發現,這三方也正是輿情事件的關鍵責任方。正是他們的不當作為,和社會矛盾中的成見,一起“導演”了這起真相未明的“羅生門”。

  關於這起“産婦之死”,一個突出的現象是“衝動型指責”——不管是對醫院不滿的網友還是對患者、家屬、網友不滿的醫護人士,少有人能心平氣和了解完整個事件後再發表看法,而是陷入了如前面所説的思維定勢。而實際上,當地電視臺最初的7分鐘視頻報道,已經提供了相當豐富而平衡的報道,比如院方提到死因是凶險的“羊水栓塞”,醫生護士不在手術室是怕家屬過激反應,再比如提到護士是下午5點才找到家屬要求籤字切子宮,因此家屬根本沒耽誤治療——但這些細節相互指責的人士都忽略了,根本就是想像一套事實來憑空指責。這種沒有耐心的做法,只會讓雙方愈加缺乏互信。

  在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裏,只要是涉醫事件,輿情沸點往往都是最低的。所以,即便很多圍觀者並不了解事件全貌,也不影響他們把怒火噴向醫院。冷血、不作為、漠視患者生命,像每一起醫療糾紛一樣,醫院和醫生是逃不過輿論的口誅筆伐的。

  “産婦之死”也許只是一個意外的悲劇,但這起悲劇卻又毫無疑問地給已經非常緊張的醫患關係添了一把火,沒有人能從中得到好處,因此,誰都應該為“産婦之死”負起責任。

  在此事的傳播過程中,公眾對於媒體的新聞報道産生了不少的質疑和譴責。家屬不具備醫學常識尚可理解,而媒體作為一種“社會公器”,在報道公共事件中必須具備專業素養。有部分網友認為,一些媒體在報道此事的過程中,用詞“煽情”、“戲劇化”,存在報道失實的嫌疑;也有網友質疑現場媒體隨家屬“擅闖”手術室的做法欠妥;另外,許多醫療工作者嚴厲抨擊媒體,部分新聞報道中的説法嚴重違背醫學知識,把患者“産前檢查一切正常,為什麼沒有檢查出羊水栓塞?”的錯誤認識不加批註地刊出,誤導沒有專業背景的一般讀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涉及醫患糾紛乃至食品安全的領域時,報道者確實出現過因為專業素養不足而導致的報道出現偏差。值得反思的是,偏差往往能賺足公眾眼球,因為媒體報道的偏差恰恰是公眾需要的情緒,媒體報道中出現的偏差往往是公眾“本以為”的真相。這種偏差在迎合公眾情緒的同時,其實恰恰誤導了公眾。在公眾情緒和媒體報道偏差的合謀中,另一方的話語權被剝奪,於是真相被掩蓋或者是在很長時間之後才能真正被披露。

  筆者認為,不負責任的報道只會加劇社會矛盾,而無助於矛盾的緩解。尤其是在醫患矛盾“一點就著”的今天,報道者更要嚴謹慎重。

  在醫療糾紛的問題上,由於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患者通常處於弱勢一方,多數情況下,媒體會較為偏向患者。這種媒體的正義使命感可以理解。但糾紛類的報道,真實與公正是更為重要的考量。如果媒體的表述能儘量平衡報道,能儘量區分當事人的觀點和事實,能儘量少些煽情的文字,也許報道不會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但這種做法能讓脆弱的醫患關係受盡損害。

  醫療糾紛是相當專業的話題,報道者不僅要儘量具備醫學方面的素質,也需要報道經驗的積累,這同樣有利於報道的可靠性。對於一件未經定性的醫療糾紛,媒體帶有傾向性的報道,很明顯是不負責任、違背職業操守的做法。因此,對於此事的後續報道,相關媒體更應審慎落筆,在追求轟動性和時效性的同時,保持新聞的嚴謹客觀性,以免對事態火上澆油,錯誤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