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湘潭産婦死亡事件悲劇帶來哪些啟示

  • 發佈時間:2014-08-18 09:39:3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事件:

  8月10日,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發生一起産婦死亡事件。一開始的媒體報道,曾曝出部分細節,包括“産婦在手術臺死亡,醫生護士全體失蹤”等。隨後,湘潭縣方面連發兩次通報,否認醫護人員失蹤,並回應産婦死亡原因是突發性“羊水栓塞”。

  8月14日,湘潭縣衛生局副局長齊先強告訴記者,將通過屍體解剖明確病因,再走其他一些依法依規的法律程式。截至8月15日,家屬已經基本同意進行屍檢,屍檢將交予湘潭市一級的第三方機構。

  産婦死亡事件 輿論流水線的次品?

  這是一個基層醫患衝突,而如今相當一部分新聞熱點都以類似的模式生成:基層發生了一個衝突,它被不完整地呈現到媒體和網際網路上,評論蜂擁而至,大量聲音的匯集構成了新聞之上的新聞。

  如此熱點生成模式幾乎成了一條流水線,它多産,但次品率也高。最近兩個突出的例子,一個是這次湘潭的醫患衝突,另一個是河南新鄭“主人半夜被從家裏抓出送到野地,回來後家已不復存在”的“被強拆慘劇”。在這兩件事中,媒體的最初報道都刻意做了片面化、標簽化處理,但後來曝出的事情原委要複雜得多。

  網際網路上接踵而至的熱點,編織出大型連續劇,它們灌輸了人們對國家真實挑戰的認識,影響了社會注意力的分配,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印象,即中國的基層混亂不堪,那裏已是中國民族復興走不下去的泥潭。

  這其實需要社會形成一種對輿論的冷靜認識和反思。這會讓輿論場感受到壓力,增加輿論場上自我糾錯的動力和緊迫感。

  (據《環球時報》)

  關注醫患糾紛別輕易下結論

  人命關天,正因如此。在基本事實尚未搞清楚之前,不能輕易下結論,定責任。事發之初,有的報道反覆出現“含淚”“慘死”等不負責任的字眼,單方採信患者一方的説辭等,這容易暗示醫院冷血不作為,漠視患者生命。院方的聲音、核心的事實缺席,報道便缺乏客觀性,人們的結論就會流於武斷。

  在資訊不足、結論未出之前,應該如何言説?有傳播學者認為,醫療事件成因複雜,記者在報道時要格外謹慎,不要輕易認定這是醫生和醫院的責任。最起碼,要先諮詢一下專業人士,不要鬧出笑話。

  理性的態度才會在輿論的發酵中發揮鎮靜劑的作用,而“壓驚”的手段則是:回到事件本身。回到事件本身,是出於對醫學的尊重和新聞報道的敬畏。每一起醫療事件像一個麻線團,錯綜複雜,準確報道需要深入調查,責任認定更需慎之又慎。只有將醫療事件歸置於就事論事的框架內,避免過度延伸事實、渲染情緒,才有可能清晰地發現事件的走勢與脈絡,給醫患雙方一個公正的評判。

  (據《人民日報》)

  醫療糾紛應回歸專業判斷

  令人遺憾的是,一樁産婦身亡事件的公共討論,不可避免地被包括醫患關係、醫院與媒體關係,甚至婆媳關係在內的諸多週邊糾纏所佔據。

  于各方論者而言,在事件的曝出、進展以及善後處理過程中,患者家屬的説法可以作為線索存在,但依然無法完全照搬作為論據。同樣的道理,包括涉事醫院、政府部門的一些回應,也不應無條件採納,甚至借此作出判斷並下結論。

  因此,個案討論回歸理性,訴諸專業判斷,應是公共討論必須謹守和謹記的準則。因醫療糾紛而起的週邊論爭,常見的觀點中,最典型的是醫學職業人士基於自身及其周圍遭遇而發出的不平與委屈,以及摻雜在其中對以往一些不專業的媒體報道所積蓄的不滿。對個案的冷靜分析,醫學專業領域應當有能力給出一些理性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宣泄舊恨。

  醫療糾紛回歸專業判斷,組建權威、獨立的第三方專家組介入調查,謹守法律程式的司法裁量,才是最終消弭爭議的根本出路。(據《南方都市報》)

  別讓産婦之死 加劇信任危機

  醫患互信缺乏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在於,醫患雙方資訊的極度不對稱。這也是湘潭産婦之死事件的重要原因。

  回過頭來看,即便醫院在處理患者的病情上並無差錯,但如果能及時與家屬溝通,讓家屬知道醫院正在採取什麼樣的搶救措施,在他們出現疑問時能及時回應,安撫和寬慰他們。正如患者哥哥所説,“如果在妹妹快不行的時候,讓我們見妹妹最後一面,我們心裏也會舒服一些”。而遺憾的是,“醫護人員因為害怕與緊張,覺得難以與情緒激動的家屬溝通”。這一“躲”,加劇了家屬的不信任,也讓矛盾進一步激化。

  醫患關係糾葛數年,互信缺乏導致的是醫院與患者雙輸的局面。患者強勢,醫鬧成災,醫院強勢,患者苦楚。湘潭産婦之死,從某種程度上看,是醫患互不信任造成的悲劇。要化解信任危機,營造健康的醫患關係氛圍,需要雙方長期共同的努力。

  (據《廣州日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