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短評:最大反壟斷罰單戳中零部件軟肋

  • 發佈時間:2014-08-20 15:32: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8月20日電(記者南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日對12家日本零部件企業開出總計12.4億元的反壟斷罰單,這是我國反壟斷部門迄今為止開出的最大罰單。

  “史上最大”反壟斷罰單直接戳中我國汽車業的零部件軟肋。我們經常説中國汽車工業大而不強,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核心零部件技術和産業的雙重缺失。雖然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5年成為全球最大新車市場,年産銷突破2000萬輛,但絕大多數乘用車的核心零部件企業由外資獨資設立或者絕對控股。中國的乘用車零部件企業多生産輪轂、方向盤等技術含量不高的乘用車零部件,缺乏掌握核心高科技的乘用車零部件企業。

  據發改委介紹,涉案零部件企業經價格協商的零部件用於本田、豐田、日産、鈴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種車型,違法行為持續時間超過10年,違法情節嚴重。從這幾個細節不難看出,在中國車市的“黃金十年”,大量銷售的合資品牌國産車,表面按照中外雙方50:50的股比進行利潤“合理分配”,背後卻是外資零部件企業依靠壟斷不合理進行利潤轉移的暗流。

  一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曾經自主研發了一款發動機塑膠進氣歧管。採用這種塑膠進氣歧管,可以降低發動機重量,提高能耗效能。在一些合資汽車廠家,由於這種塑膠進氣歧管的核心智慧財産權、採購渠道和定價權都由外方掌控,單價被定在1300元左右,而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自主研發生産的塑膠進氣歧管定價只有200元不到。汽車是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的,把一個進氣歧管的小例子和今天發改委開出的反壟斷最大單聯繫起來分析不難看出,中國汽車工業要想真正做強,必須咬牙突破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産這一關。只有掌握了零部件自主研發和生産的核心技術,才能實現成本控制、採購控制、利潤流向控制,真正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否則,每年熱熱鬧鬧産銷的2000多萬輛新車,留到中方兜裏的利潤有多少還是由外方掌控。

  不管是在哪個行業,查明壟斷真相並實施處罰並不是終點,緊接著還應當是把反壟斷重點放在破舊立新的制度建設上,以徹底消除壟斷滋生的土壤。因此,有關部門正在著手修訂的汽車産業發展政策,應當借這次的零部件反壟斷案總結前10年乘用車核心零部件産業慘痛的教訓,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予以糾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