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圖文:農民張西平電費單裏讀幸福

  • 發佈時間:2014-08-20 07:35:15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圖為:張西平手中這沓電費單,從1993年到2013年,記錄了生活從窘困到幸福的變遷。

  文/圖 記者劉天縱 通訊員楊波 祝科

  “自打我開了農家樂,用電量蹭蹭地漲。7月用了362度電,電費202.9元,比4年前全年用電量還多。”16日中午,十堰市張灣區斤坪村46歲的村民張西平,從黃龍供電所交電費回來,在家門口掏出電費單向鄰居“吐槽”。雖然嘴上説花錢多,但他心裏卻樂滋滋的。

  張西平家有棟3層小洋樓,門前是籬笆小院,緊靠著316國道。走進院子,屋裏屋外10張八仙桌坐滿了客人,廚房裏飄出蘿蔔幹炒臘肉、幹竹筍燜蹄花的香味。

  “農家樂開得這麼紅火,又添置高檔電器了吧?”鄰居李廣平湊上前,一邊看電費單一邊問。

  “可不是!上個月生意好,每天顧客好幾十人,3台窗機不夠用,又添了臺大櫃機。”張西平笑道。

  “敢用電,説明有錢了,幸福指數高嘛。”李廣平調侃道:“以前,咱們住‘幹打壘’(土房子)的時候,還不是天黑洗了睡。”

  李廣平一席話,似乎觸動了張西平。張西平苦笑著説:“上世紀80年代,我全家11口人,擠在一間‘幹打壘’裏,隔成4間小房,共用兩個15瓦的小燈泡。”

  “當時窮啊,只能在兩間房的隔墻上打個窟窿,在窟窿裏挂燈泡,兩間房共用,鑿壁取光。”正在一旁為客人端菜的妻子劉紅接上話。

  劉紅説:“以前農村的電線細,電壓不穩定,電燈泡忽閃忽閃的像‘紅螢螢’,誰還敢用電視機、洗衣機等大電器?”

  張西平翻出一沓電費單,攤在茶几上。“1993年,全年用了37度電;2013年,全年用了1244度電。20年,用電量翻了33倍。”

  張西平家有兩次用電量增長高峰。第一次是從2001年到2004年,年用電量增幅在30%到42%之間;第二次是從2010年到2013年,年用電量增幅在29%到73%之間。

  “這兩個用電增長高峰,得虧1999年和2009年的兩次農網改造工程,讓農村人邁了兩步,趕上了城裏人的日子。”張西平説,第一次農網改造,實現了“抄表到戶”、“城鄉同網同價”,讓農民徹底告別每千瓦時2到3元的高電價時代。

  1999年,十堰農村居民生活標準電價為0.457元每千瓦時。但農網改造前,斤坪村的電費以村委會總電錶結算。由於偷電、漏電、線損等問題,總電錶電量大大高於實際用電量,超出部分村民分攤。

  “如果説第一次農網改造解決了用不起電的問題,那第二次農網改造就解決了安心用電的問題。”張西平指著門前的電線桿説:“以前筷子頭細的電線,現在有水管粗了,變壓器從1台增加到6台,電壓穩定了,家電才真正下了鄉。”

  “2003年,斤坪村裝了第一台空調。如今,全村363戶,家家至少有一台空調。”黃龍供電所斤坪村片區電工王森介紹,2011年起,斤坪村村民按每畝每年3000元的價格,把菜地流轉給十堰一家旅遊公司開發農業生態觀光園,部分家庭騰出手做農家樂。旅遊産業帶動電器消費,最終拉動用電量增長。

  “我20年前栽秧,10年前種菜,現在開農家樂,一年純收入近10萬元,收入跟用電量一樣,也是翻了30多倍。咱屋裏,也從‘鑿壁取光’,到了‘電器滿堂’。”拾掇著茶几上的電費單,張西平幸福地笑了。

  連結

  今年12億元改造農網

  (記者劉天縱、通訊員鄒平、祝科)今年以來,針對我省農村電網低電壓問題,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安排了12億元的應急工程資金,對2251個低電壓臺區進行改造,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8585公里,新增及更換配電變壓器2318台,新建及改造低壓線路3223.42公里,惠及40余萬農戶。

  近十年來,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共投入 220億元,實施中低壓配電網升級改造,有效釋放了全省特別是農村地區用電需求。全省縣域用電量,從2006年的約400億千瓦時,增長到2013年的900億千瓦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