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統一”破解50萬農民“吃水難”
- 發佈時間:2014-08-19 07:31:4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于洪光 呂兵兵 通訊員 張立達
“俺還記得2011年春天大旱,村裏的自來水每天只供一個小時,吃水很是問題。今年,旱得更厲害了,但是家裏的自來水一直都有水,你看看,擰開就嘩嘩地淌。”8月12日,在山東省臨沭縣大興鎮西高埠村,村民伏傳彬告訴記者。
據介紹,臨沭縣是今年的重旱區之一,截至7月中旬,累計降水量僅為178.6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51.2%,全縣7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其中重旱面積達16.5萬畝。在如此乾旱的情況下,臨沭縣50萬農民卻沒有遇到前幾年出現的“吃水難”問題,原因何在?
臨沭縣副縣長王峰立説:“這得益於縣裏近年來著力推進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通過大力引水蓄水,開拓水源地,實現了‘三個統一’,即全縣統一供水、統一管網和統一管理,不僅破解了農民‘吃水難’,還確保了‘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統一供水,水源建設是關鍵
縣水利局局長王德軍介紹,臨沭缺水,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一是受地質條件影響,縣裏60%的區域為紅色沉積岩地質,導致地下水資源匱乏,可開採量僅為0.5億立方米;二是客水資源利用難度大、利用率很低,雖然年平均總客水量達到11.22億立方米,但是其中汛期來水佔85%以上。三是大中型水庫數量少,全縣最大的淩山頭水庫,庫容量僅為1502萬立方米,2011年春夏之交,水庫蓄水量最少時,竟不能滿足城區12萬居民20日的用水量。
“因此,在水資源先天不足的情況下,開闢水源就成該縣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基礎和關鍵。”王德軍説。
為解決缺水問題,2011年起,臨沭實施了一系列水源地建設工程,大力引水蓄水。爭取臨沂市政府的支援,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了縣第二水廠,從臨沂城30萬噸引水項目東線工程中向臨沭引水,引水規模為日供水能力3萬噸;依託部分小型水庫,先後建設了石門水廠、西盤水廠、曹莊水廠3個日供水能力分別為0.5萬噸的水廠,擴建了淩山頭水廠,將日供水能力由1.5萬噸提高到2.5萬噸。
王德軍高興地説:“目前,臨沭5大水廠最大日供水量7萬噸,為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實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統一管網,確保供水全覆蓋
8月13日上午,在店頭鎮郇楮林,村黨支部書記郇昌樂介紹:“2004年,村裏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挖了大口井,建了供水管道,總共花了10多萬元,但建設品質還是差點兒,經常跑水漏水,小問題不斷,趕上大旱,也吃不上水。去年,城鄉供水一體化引進來的管道,品質沒話説,運作大半年了,水嘩嘩的,沒出現過問題。”
陪同採訪的縣小型水庫管理局局長王軍亮介紹,“村村通”時期,農村內部管網大部分由村級自行建設,管材和建設品質標準較低,經過多年運作,目前一部分村莊管網已經老化、損壞,無法供水,很大部分村莊管網也是帶病運作,跑冒滴漏嚴重。因此,要實現城鄉統一供水,必須通過鋪設主支管網與各鎮街和村級管網連接,同時改造存在問題的鎮村內部管網。
管網建設與改造,投入是關鍵。對此,臨沭建立了“財政撬動、項目主導、企業幫扶、社會捐助、農民投勞”的整合投入機制,加快了建設步伐。2011年至2013年,臨沭依託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累計投入近7000萬元,使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網覆蓋290個村莊、35萬人口,覆蓋率達到56%。今年,臨沭計劃投資5000萬元,到年底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覆蓋率達到85%,基本實現城鄉供水管網一體化。
統一管理,確保供水可持續
城鄉供水一體化是個大工程,如何管理好這個工程,使其能夠可持續運作,是放大建設效應的關鍵。説起管理的重要性,店頭鎮高圩子村管水員陳貫亮舉了一個例子。以前村裏自己供水的時候,為了照顧家庭困難的高大爺,決定讓其免費用水。結果,這成為了管理上的漏洞,村民都來“搭便車”,甚至用拖拉機來拉水,一年下來高大爺家就消耗了1萬多立方水。後來,村裏改進了辦法,決定給高大爺發放水費補貼,解決了這一問題。
正是認識到管理問題的重要性,臨沭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縣城鄉供水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傳義介紹,臨沭將自來水公司由住建部門劃歸到水利部門管理,註冊成立了臨沭縣自來水總公司,統一管理城鄉供水。總公司下設城區、農村兩個供水中心,在店頭鎮、大興鎮、青雲鎮、玉山鎮設立4個鎮級供水站,並在全縣各行政村配備了管水員,形成了“公司供水中心——鎮街供水站——村居管水員”三級管理運營體系。
“為使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實現規範化、制度化,我們還出臺了水源地保護辦法,制定了城鄉供水工程運作管理辦法,完成了對縣城和農村水價的核定,建立了城鄉水質日常監測化驗制度,成立了城鄉供水的監管機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既確保‘吃得上’,又確保‘吃得好’。”王傳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