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煤炭行業集體"過冬" 銀行信貸急轉煤化工藏風險

  • 發佈時間:2014-08-19 06:5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記者 蔡穎 王璐 實習生 王思穎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內蒙古鄂爾多斯、山西朔州以及陜西榆林,曾是投資人趨之若鶩的“煤炭金三角”。如今,在宏觀經濟下行和煤炭消費增速放緩、煤礦産能建設超前、進口煤大幅增加等因素影響下,“坐在煤上數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業內專家指出,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依靠資源帶動投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省份,在結構調整和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最大,政策要求銀行信貸支援實體企業,但對於這些資源型的省份而言,實體企業和産能過剩行業密切關聯,因此,信貸投放和防風險之間還需要兼顧平衡。

  調整

  煤價下行倒逼信貸轉向

  8月13日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報收于481元/噸,這已是該指數連續第十一週下降,繼續刷新2010年10月13日發佈以來的最低紀錄。與此同時,沿海的煤炭需求也在繼續回落。截止8月17日,沿海六大電廠庫煤炭日耗量57.25萬噸,已經連續4天低於60萬噸運作。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煤炭産能過剩、進口煤量高位徘徊與中國經濟下行、環保壓力導致煤炭需求減少之間的根本矛盾仍難以解決,國內煤價弱勢運作的格局將持續。”息旺能源分析師鄧舜表示。

  “目前,有50%以上的企業出現了減發、欠發、緩發職工工資的現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坦言。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已有9個省份出現煤炭的全行業虧損,36家大型企業中有20家企業虧損、9家企業處於盈虧邊緣,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尤其在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多個地區的煤企都存在減薪、欠薪的情況。

  按照內蒙古銀監局的要求,商業銀行需監測分析煤炭、電力、鋼鐵、稀土製造、房地産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同時,各銀行機構要嚴格限制“兩高一剩”貸款,加大落後過剩産能的轉讓、消化等處置工作,堅決壓縮退出存量貸款,騰出更多信貸資源。

  在商業銀行看來,面對能源、資源型地區,又要兼顧産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和自身風險控制,信貸投放方向更需要權衡。

  “我們基本沒對煤炭行業停止貸款,而是傾向於對與清潔能源相關的煤化工行業投放貸款,與國家審批的這類項目掛鉤。”中信銀行內蒙古分行副行長李剛説。

  國開行內蒙古分行高層也表示,信貸投放方向將著重于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油等煤炭深加工及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

  冒進

  煤化工盈利難暗藏貸款風險

  在政策層面上,2013年煤化工項目審批開始鬆動。“去煤改氣”後出現的巨量替代能源缺口,為天然氣也帶來了一輪發展黃金週期,以煤制油氣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迎來發展機會。

  山西、內蒙古在內的各個煤炭大省紛紛將新型煤化工作為戰略支柱産業,規劃投資數萬億元于煤制氣、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領域。不少煤炭企業、油氣企業甚至電力企業也開始佈局,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僅僅7個月內,就有11家企業與地方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合同,計劃項目總産能達到780億立方米。在一些地方,儘管企業還沒有拿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但項目早已開始建設,這一現象在煤炭富集地尤其明顯。

  據統計,我國處於運作、試車、建設和前期工作階段的煤制油項目26個、煤(甲醇)制烯烴項目58個、煤制天然氣項目67個,如果全部投産,預計2020年可能形成4000萬噸/年煤制油産能、4100萬噸/年烯烴産能、280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産能。公開數據顯示,煤制油等均是每萬噸需投資億元,這意味著到2020年,煤化工投資額累計將超過千億,甚至萬億。

  如此大的資金需求,對銀行而言,轉戰煤化工行業投放信貸,似乎是對傳統煤炭採掘業信貸業務轉型的一大突破口。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煤化工項目對資金量和技術要求高,並非一般小企業所能及,目前還沒有一種成功的盈利模式,因此,銀行對該領域的信貸投放前景和風險尚待觀察。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煤化工生産轉机化1噸煤用於煤制油或煤制烯烴,需用水約10噸至15噸。真正上規模的煤化工企業,每小時的用水量約為2000噸至3000噸。而且,煤化工行業碳排放量較大,預計2015年達到4.7億噸,因此,能源轉化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耗等方面一直備受詬病。一些地區發展新建項目的積極性很高,也出現了一些不顧環境、水資源現狀和技術、經濟實力而盲目發展的現象。

  從煤化工的盈利現狀來看,並不盡如人意,諸如伊泰集團鄂爾多斯和潞安集團長治間接液化項目年均産能僅為16萬噸,而且由於相關業務的持續虧損及自身業務重心調整,中海油、國電公司以及初嘗煤制氣成果的大唐國際相繼披露消息,將剝離旗下煤制油氣項目、逐步退出煤化工領域業務。

  今年7月17日,能源局發文提高煤制油氣項目準入門檻,禁止建設年産20億立方米及以下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産100萬噸及以下規模的煤制油項目;並提出,沒有列入國家示範的項目,嚴禁地方擅自違規立項建設。

  糾結

  調結構面臨信貸投放兩難

  今年7月31日,全國煤炭行業脫困工作會議召開,調減産量、提升價格、加快小煤礦退出等措施密集推出。

  銀行業內人士認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依靠資源帶動投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省份在結構調整和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最大,政策要求信貸支援實體企業,但對於這些資源型的省份而言,實體企業卻和産能過剩行業密切關聯,因此,信貸投放和防風險需要兼顧平衡。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獲悉,今年上半年,內蒙古地區銀行業機構在煤炭、電力、交通、製造業等重點行業的貸款餘額達6085.08億元,佔全部貸款餘額的41 .7%。製造業貸款達到1829億元,同比增長12.67%,其中煤炭行業貸款餘額1014億元,同比增長9%,包括了對煤企兼併重組的信貸投放。

  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指出,“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適度增長”,其中就包括“切實執行有保有控的信貸政策,對産能過剩行業中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不搞一刀切。”

  據了解,商業銀行對煤炭企業的貸款利率基本是上浮15%,且貸款的行業集中度控制在10%左右。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清潔煤綜合利用部主任張紹強説,煤化工不是萬能的,必須和煤炭開採企業整體效益最大化統籌考慮,不能只搞單打一的鼓勵發展模式。另外,現代煤化工工藝還要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做好上下游的銜接,通盤考慮産業鏈條的佈局。

  工行江蘇省分行高級信貸專家劉任捷指出,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和産業結構升級應該是互動的,某些方面是適應,某些方面是主導推進。銀行對産能過剩行業裏都實行了較為嚴格的管理,比如鋼鐵、水泥、太陽能、光伏、玻璃等,也都提出了今年減少多少産能的目標,實行了分類指導和較為嚴格的要求,但對企業性質沒有劃分,主要還是會考慮技術的先進性和環保達標的要求,因此銀行信貸投放也不會一刀切。

煤化工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盛和資源 13.91 5.62%
2 黑化股份 20.64 4.14%
3 北大荒 16.10 3.01%
4 河池化工 15.74 1.94%
5 天科股份 20.85 1.86%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兗州煤業 10.07 -1.76%
2 柳化股份 9.37 -1.58%
3 天茂集團 11.13 -0.98%
4 蘭花科創 7.97 -0.38%
5 新奧股份 15.90 -0.25%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