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埡口開窗過大江

  • 發佈時間:2014-08-19 04:29:54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歸欣李錚梁棟本報通訊員李超峰

  背景素描:

  方城段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所經縣份中渠線最長的渠段,穿越8個鄉鎮51個行政村,總長60.794公里,佔南陽段總長度的1/3。其中,方城埡口段與陶岔渠首、鄭州穿黃、進京水道一起,並列為南水北調中線的四個關鍵工程環節。

  四面環山的南陽盆地,在東北角裂開一道口子,被地理學家稱為“埡口”,是北出南陽的必經之路。秦代置縣、北魏得名的方城,就在“埡口”地帶。

  8月17日,記者來到方城縣城東4公里的八里溝村採訪,這裡位於埡口的中心,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即從此經過。

  幹渠西百米處,一條荒溝的走向基本與幹渠相同,同行的方城縣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這是宋代“襄漢漕渠”遺址。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西京轉運使程能上書,提出自南陽下向口築壩置堰,攔截白河引水北上,越過方城埡口,經石塘、沙河、蔡河及睢水,抵達汴京,解決糧物北運之需。宋太宗趙光義準之,下詔徵發民工10萬人,施工月余,抵達方城縣八里溝一帶,由於地勢漸高而水不能至。西元988年,趙光義決定再次開鑿襄漢漕渠,引白河水北上,但終因地勢懸絕而擱淺。

  大宋帝國的調水夢,兩次在埡口前功敗垂成,湮滅在風塵裏。

  而今,中華民族的調水夢,則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基本竣工,即將變成現實。

  説實話,埡口並不是個施工的好地方:7.5公里的渠道有5.5公里是膨脹土,有3公里是高滲水地層,1公里是淤泥帶,流沙層、軟岩、硬岩、砂層……令建設者們頭痛的難題,這裡“應有盡有”。

  但這卻是一條無法放棄的“終南捷徑”:“只需下挖不到20米,北上的幹渠就可以實現完全自流。”方城縣南水北調中線辦綜合科長韋剛告訴記者,出了埡口,黃河以南再無險阻。

  繞不開,就只有幹。

  無論走到哪,方城人都對家鄉那碗放了油辣椒的高湯燴面唸唸不忘,久而久之,方城人的性格氣質也與這面無比神似:熱情似火,堅韌不拔。

  這種品質自古至今,一以貫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地間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里在方城;“持節不失,十年乃歸”,中原王朝第一個出使西域的大外交家張騫的老家是方城;南水北調英雄群體代表陳建國,也是在方城六標段的幹渠上嘔心瀝血,候選“感動中國”人物。

  在埡口,千千萬萬個陳建國化身“大禹”,苦幹八年,造就一段傳奇長渠,留下一段傳奇故事:方城幹渠總長60多公里,為中線工程所經過的縣中最長;陳建國背著老父上工地,成為“傳奇水工”,無愧國家,只愧家人。

  一組數字見證了方城段的艱辛:佔地27600余畝;各類控制性工程106座,其中橋梁57座,河渠交叉建築物8座,渠渠交叉建築物11座,左岸排水建築物22座;佈置施工營地22個,取土場6個,棄土場21個;拆遷房屋12934.7平方米,改建電力線路89條、通信線路205條;恢復修建道路69.4公里,復耕土地面積11739.8畝。

  碧水北流,是方城向南水北調作出的承諾;滋潤一方,是南水北調給方城帶來的福澤。

  汛後通水,每年將有3610萬立方米清水匯入方城。幹渠毗鄰,德雲山上50余架大型風車借埡口風勢,日夜不停,為方城輸電。埡口與幹渠,綠色能源和南水北調,交相輝映,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更為方城注入新的活力,古之裕州,將越發名副其實。

  要看銀海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現在,埡口大窗已開,只待丹江南來。③6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