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增資大戰
- 發佈時間:2014-08-18 17:57:5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業務的競相開展,讓券商頻頻受制于資金瓶頸,監管部門也感受到了100余家券商在轉型途中所遭遇的資金難題。
8月8日,證監會啟動了《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或將對券商嚴格的杠桿率進行鬆綁。
意見稿解壓
目前,這份《徵求意見稿》已下發至多家證券公司。許多券商"咧開了嘴笑",因為"腰包"估計要充盈了。
《徵求意見稿》擬下調券商三項風控指標:"凈資本/凈資産"監管指標擬由現行的"點40%"調整為"點20%","凈資本/負債"擬由現行的"點8%"調整為"點4%","凈資産/負債"擬由現行的"點20%"調整為"點10%"。此外凈資本計算規則也有調整,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率等新指標。
過去由於券商開展業務過於激進,頻頻出現違規操作,2005年起,國家對券商開展了為期3年的綜合治理,2008年頒發了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確立了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控指標進行風險監管,以嚴格監管為主。
這一管理辦法實施至今,整個證券行業杠桿率極低,2013年券商杠桿率為2.02倍,2012年為1.61倍,同期銀行業杠桿率為16倍左右,國際投行杠桿率一般可達10?30倍。由於內部資金和杠桿的嚴控,國內券商發展資本仲介業務的空間狹小。
在某中型證券公司戰略合作部工作了15年的李銳(化名)説:"金融杠桿如同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結果。如果能夠按新標準降低風控監管,可以放大券商的杠桿水準,助推證券行業加速轉型。"
專業人士測算,按新風控指標要求,在凈資産不變的前提下,行業整體凈資本理論上最低可降至1600億元左右,對應最多可釋放4000億元左右的凈資本用於各類業務,這將為遭遇資本瓶頸、正全力拼搏的券商們送來"及時雨"。
創新競爭時代
鬆綁信號釋放的同時,券商新的發展機遇也接連涌現:新三板做市系統擬於8月25日上線,滬港通初定10月13日登場,股指期貨也將走入券商創新的懷抱。發令槍響,券商們集體賽跑。
"我們已在申請新三板做市商的資格,正在準備相關工作。但這一領域競爭十分激烈,過去一兩年每個客戶在新三板掛牌,每筆業務收費達150萬?200萬元,今年這已經下降至80萬元。"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金世偉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券商已然進入"創新競爭時代"。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券商業務大致可劃分為通道業務、資本仲介業務和資本交易業務三大類:前者主要是傳統的經紀等業務,最近幾年新興起的融資融券、股權質押、做市商等都屬於資本仲介業務,資本交易業務主要是自營等業務。其中資本仲介業務屬於"重資産"業務,主要依靠券商自有資金。
2013年以來,證券行業"重資産"業務快速增長,如融資融券、股票質押融資、約定式購回等新業務。證券業協會數據則顯示,115家證券公司2013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92.41億元,其中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184.62億元,同比增長251%,業務增速遠遠超出經紀、資管等傳統業務。
首創證券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劍輝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今年上半年業績表明,戰績較好的上市券商主要依靠融資融券業務以及券商本身的業務創新,而非傳統經紀業務。"
"以錢生錢是金融機構的本質特徵,資金對它們來説就是血液。其發展,除了靠精細化的管理,更重要的還是來自資金的支援、新業務的拓展。若無'新鮮血液',對券商來説無疑是無米之炊。同時,資金實力是否強大,決定著券商開展新業務的種類、空間甚至盈利水準。"王劍輝説。
王劍輝介紹,在一般情況下,券商並不需要大量資金,但現在正是創新業務的發展期,大家急於圈地,儘量擴張新業務搶佔先機,短時間需要大量資金。同時,以融資融券為代表的資本仲介業務對資金的消耗極高,也正在迫使證券行業加大杠桿。而股指期貨等業務和券商的凈資本掛鉤,券商必須努力去擴大自己的凈資本,才能夠提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券商的創新業務,正推動著江湖格局經歷微妙的演變。證監會公佈的2013年度證券公司會員經營業績排名情況顯示:東北證券、恒泰證券、國聯證券、上海證券等券商凈利增幅明顯,較之2012年增幅均超過200%。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平安證券2013年凈利縮水過半,為3.66億元,排名也由14位降至29位。華鑫證券由18位降至68位,凈利潤由3.47億元降至不足1億元。
增資大賽
因為缺錢,IPO上市、發行債券、兼併聯合??券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增資賽大幕早已悄然拉開。
一齣又一齣並購案在券商世界中上演,宏源證券和申銀萬國強強聯合、方正證券合併民族證券獲批、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業內人士指出,券商的強強聯合壯大了實力,為接來下的創新大戰打下了牢固的"資金城墻"。
眾多證券公司排隊上市。截至目前,已有國泰君安證券、國信證券、東方證券、第一創業證券、浙商證券、華安證券和東興證券預披露了招股説明書。"券商上市募資,主要是為搶佔創新業務。"長江證券非銀分析師劉俊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對於已上市券商來説,發行公司債、短融券、定向增發實施再融資,是彌補自身短板的"不二法寶"。WIND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券商融資兇猛。自2013年以來,券商(含非上市券商)發行的短期融資券、公司債和證券公司債數量就達到了235起,計劃發行總規模就已經達到了5271億元,實際發行規模達到5241億元。和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2年全年,券商債券融資規模僅為531億元。而今年截至7月24日,共計34家券商發行59隻短融券,2013年全年券商發行短融券為45隻。
繁榮之下,危機也慢慢醞釀。李銳有些擔憂:"大量中長期資本仲介業務依靠短期資金支撐。如此短債長用,券商一旦無法從市場借入短期資金,即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中信、國元等券商已經接近監管預警。此外,業內人士指出,2014年以來,包括安信、招商和國信、海通等在內的多家券商,接連因為在融資融券業務上的違規操作遭到監管部門的處罰。由於風控機制並不完備,如果券商在開展融資融券業務過於激進,可能造成券商經營管理上的風險。同時,當前經濟發展所蘊含的風險呈現出攀升態勢。一旦某個領域出現問題,會出現連鎖反應,券商仲介機構要附有連帶責任。
打造中國版高盛
券商創新業務的發展,這只是券商轉型中的初級階段。金世偉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美國證券行業是均衡業務結構。美國券商每個業務都很均衡,每項佔比在10%?15%之間,幾乎沒有支柱型的業務。"
與之相比,中國券商盈利模式仍顯單一。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證券行業收入總額1592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759億元,佔比接近一半。在創新的道路上,券商們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業務轉型的同時,券商實力對比也正悄然生變。而這種變化曾激烈上演過。金世偉回憶,本世紀初的惡性競爭,曾讓券商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型券商如萬國證券、君安證券、華夏證券、南方證券倒閉,被人合併。
如今,業務的創新讓券商實力發生微妙變化,並購狂潮再次上演,不過這次不再是被動的並購,而是更多主動的意味。7月25日,宏源證券公佈了與申銀萬國證券的重大資産重組方案;在這之前不久,方正證券合併民族證券獲批,一舉邁入行業前列。業內人士評論,這將對現有行業格局産生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未來券商的並購將持續,券商行業的發展呈現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走向超綜合性的金融平臺,專業人才、資金將繼續向大型券商平臺聚集,業務涵蓋投行、資管和研究等各領域,而這種趨勢會越加明朗。"金世偉説,"另一類趨勢則是做專注型券商,側重某塊業務。"
宏源證券研報分析,與勝在後端綜合金融服務的大券商相比,中小券商則勝在前端"低傭攬客"。國金證券和中山證券等國內典型的網際網路券商,其客戶積累速度較快,股基市場份額分別從2013年6月的0.69%和0.19%上升到2014年5月的0.85%和0.23%。
在中國,創新的過程決定了券商的未來,誰能在特色業務上獨樹一幟,誰就有可能是未來的高盛。文/尹靖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