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自營知難逆上
- 發佈時間:2014-08-17 23:30:54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百貨業如果不轉型,幾年以後就會消亡。”曾經在零售行業打拼近20年的北京長益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國興語出驚人。他介紹説,在目前通行的聯營模式下,百貨零售企業都在忙於招商,可實際上大部分的利潤沒有留在百貨企業,如果百貨業一直“失血”下去,“不可能存活很長時間嗎?”他認為,零售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轉型已成為不得不做的事情。零售行業應“回到以自營為主的時代”,要把“二房東”的角色轉成真正的經營者,只有掌握了定價權才有發言權。“在日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下,唯有不斷提升品牌自身抗風險、抗壓力的能力,企業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中國服裝企業以及百貨業的買手制創新與精細化管理體系的升級可謂任重道遠。”買手行業專家趙剛表示,面對潛力無限的市場與來自國際眾多品牌的挑戰,中國零售企業必須努力升級細化商品管理的買手制,未來的路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對中國日益開放的環境,國內一批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點,並開始有所動作。例如,王府井百貨、上海百聯集團都開始嘗試針對品牌的集中採購,在自採結構調整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布署。
相比之下,當前國外的百貨多數已經實現自主採購,有買有賣,有採購、物流、倉儲、配送、推銷體系,都在實行集中採購,有的甚至已經實現全球聯採。比如在美國的百貨店中,通常會有專門的一層或者幾層樓用來自行銷售美國本土的設計師品牌或比較有特色的品牌。
著名的連鎖百貨店梅西百貨,就是以銷售自營美國本土各類品牌為主。日本著名的百貨店伊勢丹,雖然一樓一般都用來銷售歐洲化粧品和奢侈品品牌,但在其男、女裝樓層裏,支撐起其豐富貨品的依然是自營的日本本土品牌。在日本東京銀座的一些高端百貨店中,甚至看不到西方國際大牌的蹤影,它們只銷售日本本土高端品牌,其中絕大多數是自營的。
自營模式豐富了百貨商場的形態和商品種類,可以破解“在聯營模式下,消費者逛百家如逛一家”的苦惱。百貨行業發展迅猛,商品、品牌資源爭奪激烈,自營可以提升商品、品牌的控制度,進而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而且,自營業務的拓展在百貨企業招商談判中還能起到一定的“杠桿效應”,使百貨業的利益最大化。“利益誘人,難也會上的。”該業內人士肯定地説。“儘管從聯營模式到自營模式,這條道路很困難,但一定要走。”百聯股份總經理李國定也表示,英國馬莎百貨等多數商場都採取自營模式,其綜合毛利率能達到40%以上。而在國內,一線城市百貨商場的毛利率也僅在20%左右。他認為,回歸到自營模式是對百貨業現實的一種呼喚。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