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凝聚起振興發展正能量

  • 發佈時間:2014-08-15 05:59:1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鄉村,從熱鬧的社區到寧靜的田園,贛南革命老區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連日來,《經濟日報》記者越章江到貢水,翻武夷到羅霄,見證這片3.94萬平方公里的紅色熱土,演繹著一幕幕動人的故事。

  民生福祉澤萬家

  8月2日,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後山蛤蟆嶺上的17棵烈士“信念樹”枝繁葉茂,蒼翠挺拔。早晨的陽光透過松葉照射下來,發出一串一串的光芒,很是耀眼。山腳下,一側是白墻黛瓦的聯排新樓,一側則是低矮破敗的土坯房,新舊對比,見證了華屋兩年來的巨變。

  77歲的村民胡冬娣來到一株挂有“華質彬”小木牌的“信念樹”前,口中念叨著:“公公,多虧了咱黨的好政策,我們很快就要住進新房,你重孫子也終於娶上媳婦嘍……”

  上世紀30年代初,僅有43戶的華屋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投身革命。當時村裏的17位青年在報名參加紅軍時,每人親手在後山栽下了一棵松樹,表達對中國革命必將勝利的堅定信念。這17人在後來的長征路上全部壯烈犧牲,屍骨難尋,而這些“信念樹”如今已經亭亭如蓋,成為烈屬們祭奠親人的唯一遺物。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差,群眾生活改善仍然緩慢,直到兩年前,村中119戶村民仍有103戶居住在土坯房中,8戶村民因原住土坯房倒塌而租房居住。胡冬娣告訴記者,她的曾孫華祺常年在廣東務工,談了7年的女友嫌他家住的是土坯房,不願結婚。在蘇區振興利好政策支援下,去年6月,華屋啟動危舊土坯房改造,華祺帶女友回到華屋結婚安家。如今兒子都快1歲了,他準備年底搬進新房時再辦結婚喜酒、喬遷酒和兒子滿月酒,來個“三喜臨門”。

  兩年前的贛南農村,有69.5萬戶農民,像胡冬娣一樣居住在危舊土坯房裏。據統計,2012年,全市危舊土坯房286.62萬平方米;中小學校舍缺口182.4萬平方米;215個村、18.65萬戶收看不到電視;175個村不通電;全市有215.4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29.9%,高出全國16.5個百分點。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殷切關懷下,如今的贛南農村舊貌換新顏。全市40余萬戶、182萬多農民實現了幾代人的“安居夢”;237.9萬村民喝上放心水;7.1萬戶不通電山區居民用上了電,35萬“低電壓”農戶用上穩壓電;2.1萬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結束了睡地板的歷史;新建改造農村公路4100公里,數十萬群眾告別“出門三步羊腸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艱難日子……兩年來,贛州市用於改善民生的資金達500億元,佔全市財政支出近60%。

  又見蘇區好作風

  在艱苦卓絕的烽火歲月裏,贛州成為蘇區幹部好作風的發祥地。而今,“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激勵著贛南廣大幹部投身於振興發展的偉大使命。“必鬚髮揚蘇區幹部好作風,加強黨與群眾的密切聯繫,把929萬贛南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凝聚起振興發展的正能量。”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説。兩年來,贛州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全市9.3萬名黨員幹部發揚蘇區精神,撲下身子、住在農家、幹在村裏、融入群眾,面對面傾聽民意,幫助解決群眾的困難和訴求,共同描繪出幹群魚水情深的動人畫卷。

  7月31日,“三送”幹部張富強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兩年了,張富強已經記不清自己在楓林村來回走了多少次,村民們説:“那個穿白襯衫的‘三送’幹部,我們幾乎天天都能看到他!”

  2012年9月,埠頭鄉楓林村啟動了銘恩新村建設,打造一個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扶貧移民相結合的集中安置點。從規劃開始,張富強就受命成為了這個工程的“管家”,從安置點選址規劃、丈量勘察,到具體的施工建設、安排入住,他全程參與,對新村大小事情如數家珍,成了村裏有名的蹲點“村民”。

  銘恩新村建設理事會理事長鐘福元回憶:“那段時間,‘三送’幹部經常和我們一起工作到淩晨,十天半個月都難得回一次家。楓林村低保戶馬秋蘭一家經濟拮據,看到鄰居都在張羅著建新房,心裏萬分焦急。張富強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多次聯繫銀行為她辦理了貸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今年60歲的劉揚泉是村裏的五保戶,靠打零工、收破爛維持生活。“之前一直住在祖輩傳下來的百年老屋,每逢雨天,都只能坐在床頭等到天亮,遇上大雨暴雨時,還要跑到外面去躲避,就怕房子倒下來。”了解情況後,張富強想盡辦法,最後通過“産權置換模式”,讓劉揚泉在新村免費獲得了一套兩室一廳面積60平方米的集中安置房。

  “要想富先修路,要發財靠技術,等錢要錢不如自己掙錢,你富我富不如大家都富。”這是張富強經常在村民面前念叨的一句順口溜。為了讓村民既安居又樂業,他積極爭取資金項目,號召村民自籌自建,村裏多條公路得以硬化,為發展産業奠定了基礎。“去年,我們在楓林村、垓上村引進官橋千畝蔬菜基地,採用標準化生産和品牌化經營,年産值達500萬元,帶動了近100戶農戶務工、創業,兩個村的年每人平均純收入比往年有近500元的增長呢。”張富強樂呵呵地説。

  老百姓得實惠、幹部隊伍得錘鍊、共産黨得民心。“三送”活動開展以來,贛州幹部共為群眾辦好事實事68.95萬件,送幫扶慰問金9.08億元,爭取項目扶持資金62.78億元,收集群眾訴求、意見54.25萬條。每一位幹部都參與聯繫服務群眾、每一戶群眾都有幹部聯繫服務。廣大群眾交口稱讚:“蘇區幹部好作風又回來了!”

  紅色傳統代代傳

  寧都縣梅江鎮吳家村半寨小組村民鄧朝禮,至今還清晰地記得2012年7月1日這一天。從這天起,他告別了陪伴數十年的煤油燈,圓了祖祖輩輩盼望已久的“用電夢”。“中午12點通的電。”鄧朝禮回憶説,通電的那一刻,鄉親們奔相走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空曠的大山深處迴響,村民們拿出了自釀米酒和“三送”幹部們舉杯暢飲。“感謝共産黨在生日這天,為我們送來了光明,我永遠不會忘記。”鄧朝禮動情地説。

  同樣溫情的一幕,在贛南大地廣袤的農村時時上演。6天的採訪行程,記者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感謝政府,感謝黨!”

  在寧都縣固厚鄉東排村,經過濾池科學處理後的山泉水,由管道輸送到每家每戶,全村徹底告別挑水難、用水難、喝水難的歷史。“這是黨和政府送來的‘幸福水’啊!”村民陳木秀説。

  在贛縣茅店鎮,原“水上漂”農戶肖天紅在新房門前貼上對聯:“頭枕波濤入眠豈能平穩、腳踏實地立居方可安定”,橫批:“感銘黨恩”。

  在興國縣楓林村,村民們集體決定將土坯房改造點取名為“銘恩新村”,表達感恩之情。鄉親們還用最質樸的歌聲,唱出了對黨的感激之情:“振興發展變化多,老表個個精神爽,哼著小曲過生活,美好日子有奔頭,邁步小康樂呵呵……”

  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一樁樁民生實事的落實,讓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也讓群眾對黨的政策更加支援擁護,對黨的感情更加深厚,熱愛黨、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飲水思源。為鑄造精神偉力,延續“紅色基因”,贛州開展了“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黨史百講”、百萬群眾清明祭奠緬懷革命先烈等活動,凝聚改革振興力量。近兩年清明節期間,共有241萬餘人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堂)現場祭奠,4083萬餘人次參與網上祭奠。95歲的老紅軍鐘發鎮説:“祭拜先烈就是要激勵大家繼承先輩遺志,銘記黨恩,開創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兩年篳路藍縷,兩年春華秋實。在振興發展的激越鼓點中,贛南——這片被革命先輩鮮血和生命浸染過的紅土地,正蓄積著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力量和勢能,又一次開啟新的萬里長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