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安倍為何難轉“地球儀”

  • 發佈時間:2014-08-14 10:41:00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繁忙的領導人,就任一年多以來,他已經出訪過47個國家。這比他的前任小泉純一郎在位5年時間所出訪的國家還要多。

  安倍的“地球儀外交”延續了他一貫的作風:經濟利益拉攏加政治支援。在安倍的外交秀場上,中國永遠是其遏制的對象。

  安倍的“地球儀外交”有效果嗎?

  為了能源

  在安倍就任的18個多月的時間裏,他訪問了47個國家。事實上,執政首年,他便完成了訪遍東盟十國的壯舉。此後,是俄羅斯、非洲、印度、歐洲,甚至最近剛剛結束訪問的拉美,安倍晉三成功地被英國媒體稱為“空中飛人”。

  當然,安倍的目的並不單純。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助理張季風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安倍的“地球儀外交”主要有三個目的:在經濟上,圍繞能源、資源開展合作,緩解國內能源需求的壓力;在政治上打壓、遏制中國;平衡日本國內矛盾。

  可以説,安倍是帶著各種目的繞著地球跑的。那麼,他的“計劃”成功了嗎?

  張季風認為,除去政治因素,在某些方面安倍的“地球儀外交”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日本自福島第一核電站關閉以來,其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進口並未受到阻礙。此外,他也成功地帶回很多基礎設施系統、投資貿易等大單。”

  作為成功的“推銷員”,安倍在土耳其、印度等國成功推銷了他的基建、核電站等項目,而他希望把日本企業推向海外的戰略也頗為奏效。

  就在剛剛結束的拉美之行中,日産、本田和馬自達總計投資40億美元在墨西哥修建汽車廠,將目光瞄準美國市場。約800家日本企業在墨西哥投資。在安倍訪問期間,日墨兩國宣佈了能源協議。

  安倍的“地球儀外交”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能源。

  商務部研究院亞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徐長文指出,島國日本一直都缺乏資源、能源,特別是地震後,這種情況在核電站關閉以後每況愈下。日本的能源、資源需要大量進口,基本依靠國外市場。確保穩定的能源供給以及海上運輸通道的安全從來都是日本政府關注的重中之重。

  早在安倍剛剛上任之時,他就通過出訪俄羅斯、沙特、阿聯酋和土耳其來緩解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出現的能源問題。今年1月,安倍到訪非洲國家象牙海岸、莫三比克和衣索比亞,對於盛産天然氣和煤炭的莫三比克,日本政府將該國定位為“確保在非洲戰略資源的新橋頭堡”。

  隨著中東局勢動蕩,傳統的石油産地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在安倍的拉美之行中,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也成為其重要課題之一。

  7月25日,安倍表達了希望日企參與墨西哥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並從墨西哥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意願;7月27日安倍抵達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出産天然氣資源;7月28日訪問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煤炭資源的哥倫比亞時,安倍在首腦會談中呼籲進行聯合開發;7月30日訪問盛産銅和鋰的智利時,安倍提議提供技術方面的援助。在最後一站巴西,安倍提出合作開發南大西洋深海油田的建議。

  安倍在7月上旬出訪大洋洲時,也曾與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領導人就確保液化天然氣穩定供應一事達成一致。

  遏制中國為主線

  除了頗見成效的能源戰略,安倍“地球儀外交”的另一條主線是遏華。

  徐長文認為,這一部分取得的效果並不是很大。從他的行程可以看出來,拉美與日本關係緊密,但與中國也不錯;日本在東盟大量開發、援助,但現在這些亞洲國家的貿易大國仍是中國。

  事實上,雖然日本仍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持續的貿易逆差和經濟下滑也在削弱其影響力和吸引力。而在政治上,日本作為美國的附庸品,跟緊美國步調的同時也限制了其選擇,日俄關係惡化就是明顯一例。

  此外,在與鄰國關係上,安倍的主張也令其不斷碰壁。正如張季風所説,“任何一個有頭腦的領導人都會考慮國家利益,不會交惡中國”。

  事實上,頻繁出訪的安倍“在國外比在國內受歡迎”。

  在《日本經濟新聞》進行的輿論調查中,7月最後一週安倍的支援率比前一週下降了5個百分點,跌至48%。日本英文報紙《JapanToday》就安倍頻繁出訪的原因進行輿論調查時,一位回答者説:“實際上,安倍徹底離開日本也不錯。”該報道最後還稱,支援率下滑與安倍朝允許使用集體自衛權的方向重新解釋和平憲法一事有關。

  東京上智大學的中野浩一(KoichiNakano)教授則在媒體評論中直言:“安倍首相需要見的首腦只有目前尚未見過的中國和南韓首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