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産業重構的辯證抉擇
- 發佈時間:2014-08-14 07:44:5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紅門市場往哪兒搬,到底誰説了算?
5月8日,北京豐台區商務委與河北白溝新城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8天之後,大紅門地區八大主力市場,卻簽約河北永清國際服裝城。
“政府這邊搭臺,商家那邊唱戲……”議論四起。
但政府很淡定:搭的就是“多方推薦”的臺,讓商家唱好“貨比三家”的戲;即便市場不隨之起舞,也不搞“説一不二”的一紙令下,要多搞“七上八下”的協調溝通。
京津冀協同發展,産業大挪移是“當頭炮”,“大紅門”們則是風向標。從“你有我有全都有”到“你好我好大家好”,重塑三地産業鏈條,舍與得、減與增、調與轉的每一次抉擇,都是政府與市場和諧共舞能力的大考驗。
北京愈發理性:克服“捨不得”,堅決把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産業疏解出去,為可持續發展騰出更多的資源和空間。
《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年版)》日前發佈,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類計,超過1/3的産業全市禁限,建材、造紙、紡織等一般製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赫然在列。
搞産業,要立足高精尖“瘦身健體”,撿“菜心”而不撿“白菜幫子”,成為“北京共識”。
污染企業,就地連根拔掉,上半年停産退出213家;今年安排工礦倉儲用地僅為上年的一半……不再光想著自個兒去吸引、集聚産業,北京反“磁力”做“減法”,毫不含糊。
研發、行銷放在北京,新上生産線“外嫁”河北黃驊——北汽看中的是黃驊優質的港口資源和周邊的産業配套。眼下,企業“大腦”留在北京,“肢體”伸向津冀的全産業鏈佈局,初露端倪。
“企業往哪去,自己最明白。”北京的幹部説,騰籠換鳥重構産業,政府要“成人之美”,只設路標不設路障,讓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
天津愈發自信:協同上下功夫,錯位上做文章,堅定不移抓調整、促轉型,做實“北方經濟中心”。
濱海新區核心區的海河北岸,昔日小漁村于家堡,正在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區。起步區明年運營,但早已聚集了華夏人壽、中國金融租賃公司等一批機構。
200公里之外,就是中國金融的地標——北京金融街。金融中心的爭與不爭,就這樣擺在京津雙城面前。
“我們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定位:打造京津第二金融街。”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主任鄭偉銘頭腦冷靜:不與北京爭存量金融,打造國內領先的産業金融中心和金融改革創新基地。
握手而不掰手腕,差別化發展唱響京津“雙城記”。
在北京決策,在天津設後臺、服務,既沾光北京靠近金融總部的優勢,又享受天津的先行先試政策與市場優勢,成為許多企業的自發選擇。
京津産業新城、京津合作示範區、京津冀創新共同體……找準定位,抱團發展,天津布子如飛。上半年,天津利用內資到位資金中,來自京冀的資金佔41.1%。
河北愈發堅定:“縱使傷筋動骨也要脫胎換骨!”河北痛下決心,壓減當家産業過剩産能,自覺與“兩高一低”的落後産業決裂、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的增長方式決裂。
河北也愈發清醒:接骨重生,綠色崛起,要借力京津,更要自力更生。
盯著存量“淘寶”,難解“近渴”:北京工業增加值去年3500多個億,全部轉移又能解決多大問題?著眼增量,無中生有,創新提質,發展空間無限。
“可以站在風的肩膀上,但必須有一雙鷹的翅膀!”立足優勢找短板,圍繞承接練內功,河北少了“要資源、要政策”的心態,多了“要改革、要創新”的思維。
要築巢引鳳,財政卻捉襟見肘,河北缺錢也有缺錢的辦法:正在打造的承接平臺——白洋淀科技城,起步之初就採取“管委會+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全新運營模式,挖掘民資破解“錢從哪來”難題。
企業跨行政區轉移,常遇稅收等利益糾葛,創新利益共用機制應運而生——中關村海淀園首個“園外園”日前落戶河北秦皇島,對入駐企業産生的稅收,兩地政府各佔四成,其餘兩成作為扶持資金返還企業。
既要跳出一畝三分地,又要種好一畝三分地;既要市場決定,又要政府善為……京津冀演繹的,既是産業重構的一次大變局,又是機制創新的一次大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