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鐵軍遍天涯

  • 發佈時間:2014-08-13 07:35:27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A01版

  今天,同樣的問題再度浮現:颱風把農民的“貸款條件”都刮沒了,還能給他們貸款嗎?這讓她想起了4年前的另一場颱風“浪莎”。風後空蕩的魚塘、倒折的蕉林、淹沒的農田,讓農民自己對貸款都將信將疑:“還能辦嗎?”曾雪和同事們毫不猶豫將貸款受理點設到村裏,到府為受災農戶辦理貸款,後來農戶們也全都按時還款。此次,“威馬遜”來臨時,他們更加清楚自己的使命責任,第一時間送貸款下鄉。

  “我們的信念是:農民最講誠信。”曾雪的回答總是脫口而出,然後又補充一句:“要想農民講誠信,首先我們對農民一定要講誠信。”

  當2007年8月10日,海南省農信聯社成立,啟動農信社轉制改革進程的時候,這不僅是一家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更是一次理念的更新、一次價值觀的重塑。

  為什麼過去的農民不是這樣:農信社收回貸款難,不良率高達88.3%。省聯社掛牌之初,就深入調研和反思,發現貸款中的“吃拿卡要”、收紅包等不誠信行為,是發生不良貸款的重要原因。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導下,農信社引進吸收諾貝爾獎獲得者、孟加拉“窮人銀行家”尤努斯的小額信貸理念,把樹立正確的“金融支農”價值觀作為人才建設的基礎。

  每位新員工都必須上一堂重要的人生課:就是省聯社領導親自主講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他們正確定位人生。同時,不斷舉辦各種培訓,請來社會各界的精英和學者講課,使“為農民服務、改善農村金融環境”成為農信人自覺的價值遵循和責任追求。

  省委、省政府也對農信社人才建設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羅保銘多次在田間地頭接見小額信貸技術員並給予鼓勵,要求錄取公務員、培養基層幹部,要優先從這支隊伍中選拔。省長蔣定之也對農信人給予肯定,要求當好支農主力軍。黨委政府的支援與肯定,讓農信人的價值追求得到了更多人理解,形成了全社會支援農村金融的良好氛圍。

  紀新丹、陳奎明、吳敏先後獲頒“五一勞動獎章”,還有一批農信人獲得行業、省級榮譽稱號……更表明社會對農信人價值追求的肯定與鼓勵。

  黝黑的膚色是農信人的共同特點,那是陽光對他們用雙腳踐行價值觀的獎勵,莫敏也是如此。雖然她同為名牌大學法學碩士的許多同學還是空調辦公室裏的“白富美”,但多年服務農村又挂職基層政府的經歷,讓她從更高的視野思考自己的價值。“作為服務農村的金融工作者,和坐在辦公室裏的不一樣,不能好高騖遠,只能腳踏實地跟農民打交道。”她説。

  制度文化管理人

  “在海南省農信社,好人能幹成好事,壞人不敢幹壞事,這就是制度的力量。”海南省農信聯社理事長吳偉雄的一句話,表明瞭人才工作的全部目標,也道出這項系統工程的基礎。

  “改革發展最終要由人來實現,風險控制最終要由人來管理。”參與許多改革設計的省農信聯社副主任陳奎明説,作為農信社改革的核心內容,許多創新制度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和體現了對人才的管理、約束和激勵,紮好制度的籠子。

  貸款賠償準備金、誠信獎勵金、廉政工資制度、“三包四挂”機制、“魚咬尾風險監控機制”……一項項獨創的信貸管理制度,構建起獨具海南農村金融特色的完善風險防控體系,把風險責任落實到了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這些做法,雖然突破業內傳統,卻在實踐中體現了良好的效果。今年6月3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評論“誠信要倡導也要培育”,對這些制度的創新價值和實踐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也不用誰提醒,打開電腦,貸款誰放的、收回沒有、有多大風險、誰負責、怎樣獎懲等等,清清楚楚、自動計算,每個人都看得見。”海口農商銀行黨委書記吳敏説,科技真正讓“制度管人”落到實處,發揮了高效率。由他主持開發、融入眾多創新制度的《一小通小額貸款管控系統》,獲得2012年全國銀行科技發展獎二等獎,是全國農村金融機構在該獎項獲得的最高肯定。

  嚴格有效的制度,自然紮起了隔離“吃拿卡要”陋習的籬笆,形成良性的企業文化氛圍。

  雖年過不惑,金融學博士後、有22年商業銀行高管從業經歷的張紅軍,還是毅然從中原來到海南。“海南省農信社的文化就像個大磁場。”他説,從“全國資産品質最差、啟動改革最晚”到全省金融市場的主力軍、銀行同業領跑者的奮鬥歷程,創造海南農村金融諸多奇跡的進取精神,都讓人怦然心動。

  制度的力量,為人才的發揮搭建了一個個舞臺。

  從記賬員到市縣聯社主任,王揚顯在農信社工作了14年,剛好改革之前7年、之後7年。

  “兩個7年的不同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海南省農信社人才體制機制的巨大變化。”王揚顯説。改革前,這個毅然回到基層的“珍稀”本科畢業生,只是烏坡農信社的記賬員和電腦維護員;2007年改革後,在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下,他把壓抑已久的抱負轉化為成績,一年一個臺階,逐步成長為瓊海農信聯社主任,成長速度甚至超過了許多新引進的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

  改革以來,省農信聯社先後制定25項人才制度,初步形成了“品行第一,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問題導向、以崗定酬、業績説話”的制度體系。

  在農信社,還有不少像王揚顯這樣快速成長的案例,映照出海南省農信社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個側面,更是人才制度改革的真實寫照。

  不拘一格選用人

  “在海南省農信社,也不是沒有紅包,只不過是上級給下級發紅包,農信社給農民發紅包。”省聯社領導班子常用這句話自豪或自嘲。但五指山市農信聯社監事長白華沒覺得其中有幽默意味,他感受到的是硬邦邦的承諾。

  每年的全社大會上,吳偉雄都要帶頭公佈自己的電話號碼、郵箱。“班子就這麼幾個人,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員工,但你們隨時可以來找我或給我寫信發短信,只要你有本事,我們保證你們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白華聽得真切,也真的去了。他如實彙報了自己的工作成績,申請參加市縣聯社領導崗位的選拔。

  “我也在省外農信社工作過,從沒想過能有這樣的制度。”白華説,在稽核部門確認他的業績後,最終通過了選拔。得到這樣“大紅包”的遠不止他一個,僅2013年,就有近10人通過自薦渠道走上了基層領導崗位。

  在嚴格制度的基礎上,省聯社高度重視建立暢通的人才渠道,不拘一格選用人才,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

  柔美的笑容、標準的動作,第一眼看上去,張麗娟更像是位經驗豐富的“空姐”,其實,這也是許多農信社職工看到她的第一印象。“引進一個培訓空姐的做什麼?我們農信社客戶多是農民,不用服務太好。”面對這樣的疑問,這位省內知名的禮儀培訓師、農信社專門從高校引進的教育培訓部負責人也曾動搖過,但在省聯社領導的支援下,她從大堂和櫃員做起,逐漸建立起服務培訓、督導隊伍,將文明優質服務引入到各家網點。“2012年,農信社有了第一個中國銀行業文明規範服務‘千佳’示範網點,目前正在爭創全國‘百家示範網點’。”她自豪地説,“老農信”告訴她,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服務范兒”。

  對農信社而言,暢通的渠道不僅是能上能下,還有能進能出。“我們從不阻攔人才有更好的發展。”陳奎明説,優秀人才走出去,也會把農信社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傳播得更廣、更遠。如今,已經成為瓊中一名鄉鎮幹部的黃雪鳳,仍然感慨在農信社擔任小額信貸技術員是她最寶貴的經歷。她説,只要業績突出,不用給領導送任何好處就能得到重用是農信社對她人生價值最大的感悟。這一價值將影響著她一生。

  開放的人才態度,只能來自人才建設的雄厚底蘊和高度自信。在目前海南省農信社全轄近5000多名職工中,有70%多的大專學歷人才、90%的本科學歷人才是2007年改革以後引進的,124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歷人才,全是改革後吸引來。省聯社中層以上幹部和市縣聯社高管中,更囊括了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城商行、農信社、金融監管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仲介機構、大型企業、政府系統、法院和律師事務所等各行各業的人才。

  本科、碩士均出自金融名校的陳太鍔曾是校園裏的“證霸”,在廣州大銀行沒有能發揮專長的他,在農信社出色參與了海口農商行組建、瓊中農信社登陸“新三板”等重大工作,成長為市縣聯社財務總監。“農信社特別鼓勵專業能力,取得註冊會計師、金融理財師、司法考試等證書,除報銷考試費用外,每月會增加一筆基礎工資,很給力。”

  北京大學“才女”胡莉從信貸風險管理入職,逐步成長為具有金融、法律雙重素養,能獨當一面的複合型金融企業管理者。“農信社會給你充分發展的平臺,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見的。”

  按照省委的指示要求,海南省農信社近年來不斷加大對以小額信貸技術員為代表的紮根農村、紮根基層年輕員工的培養,逐步建立起一支對農民有感情、有一大批農民客戶和朋友,同時有知識和學歷,又有基層磨練出的管理行銷能力的“生力軍”。

  7年的培養已經可以開始收穫。“不久後,他們中的許多人將走上基層領導崗位。”吳偉雄充滿自信地説,通過深厚的人才儲備,海南省農信社將更加堅定支農惠農的發展方向,更加堅持金融服務三農“主力軍”的定位。

  截至7月底,海南省農信社全轄存款餘額990億元,是改革前的10.3倍;貸款餘額616億元,是改革前的11.6倍;上繳稅費3.2億元,是改革前的45.7倍;相當於從每天開門就虧損36萬元到每天盈利350萬元。有人説,海南農信人創造了農村金融的一個奇跡。但在吳偉雄看來,這些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導關懷下,打造了一支具有厚重的‘金融支農’文化、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堅持服務三農方向、充滿激情和使命精神的現代金融人才隊伍。”他説:“這是海南省農信社改革發展7年來的最大收穫。”

  (本報海口8月12日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