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黑”到“綠”的嬗變

  • 發佈時間:2014-08-13 07:00:3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喬金亮 白海星

  食品工業是朝陽産業,既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産業結構的著力點。安徽淮北,一座以煤聞名的皖北能源城市,如今,人們更津津樂道于它從無到有、由弱漸強的食品工業。

  支柱産業從“黑色”到“綠色”,從“枯竭”到“朝陽”,這座資源型城市何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轉型,讓人産生強烈的探求慾望。日前,記者走進淮北尋找答案。

  先把園區規劃好

  奶牛飼養全部實行TMR全自動飼喂、機械化清糞,先進的並列式擠奶大廳集中擠奶。這是記者在安徽曦強乳業實時監控室看到的情形。“落戶園區4年來,牛奶産能從3萬噸快速提升至12.5萬噸,帶動了一萬多農戶從事青儲玉米種植和奶牛養殖。配套的1000立方米大型牛糞處理沼氣發電工程,是全省單體最大的大型沼氣工程”,企業負責人王瑾自豪地介紹説。擁有6個標準化奶牛養殖場的曦強乳業是皖北地區最大的乳製品加工企業,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廢物綜合利用的迴圈經濟模式。

  王瑾所説的園區即淮北市鳳凰山食品經濟開發區,這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食品工業園區,近年來,每年保持了30%以上的經濟增速。淮北市政府副秘書長、相山區委常委張亞偉説,園區實現了建成區內水、電、路、氣、供熱等“九通一平”,商業銀行、擔保公司、黃淮海食品研發中心、皖北食品檢測中心等現代服務業機構良好運轉。依託該園區,相山區已初步形成了糧油食品、烘焙類食品、肉製品、軟飲料和配套産業5大産業集群。

  香吧傳奇是園區內一家主打小包裝滷雞、鴨、豆製品等休閒食品的加工企業。公司董事長周科泵説,之所以從浙江來此落戶,正是看中了淮北豐富的農副原料和獨特的食品園區配套。“公司禽類和豆製品原料的90%來自淮北。”

  “按照錯位發展、特色突出的原則,我們高標準規劃建設了鳳凰山、寶迪、百善、口子‘一主三輔’4大食品工業園。目前,4大園區總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淮北市委書記肖超英説,淮北強化政策扶持,先後出臺《關於扶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食品工業發展的意見》等10余項政策,積極整合各項涉農資金,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市、縣區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元食品工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用於稅收減免、技改貼息、出口創匯等方面,有力促進了食品工業的發展壯大。

  如今,江蘇雨潤、山東六和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相繼落戶淮北,天津寶迪集團總部遷入;台灣旺味公司、新加坡順發公司等一批技術裝備先進、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項目建成投産;曦強乳業、徽香昱原等一批本土中小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龍頭……目前,全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有3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有145家;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達197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50家。

  重點是統籌城鄉

  淮北食品工業企業絕大部分為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産業化發展。烈山區榴園村“塔仙”牌軟籽石榴,就與淮北市佳寶菜籃子公司密不可分,公司年銷售産值近億元,對接著全村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周圍近2000戶果農。該村塔仙石榴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宋繼承説,儘管石榴還未成熟,已經接到了不少訂單。全村種植石榴達8萬多畝,是全國6大石榴基地之一。九成村民從事石榴産業,果農每人平均收入為12000元。

  發展食品工業的幾年間,淮北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4096元增加到2013年的8240元,已翻番。目前,淮北市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較2008年增加了近8萬畝,農民來自農業增效的收益戶均達到2000元以上。全市食品企業直接吸納農民就業5.6萬人,如以每人每年收入3萬元計算,農民來源於食品企業的務工性收入將達到16.8億元。圍繞配套服務食品工業,淮北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加快了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

  淮北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梁巧説,以麵粉加工為例,2013年,全市生産加工麵粉115萬噸,在200萬噸小麥原料中,約100余萬噸為周邊地區購入,在穩定小麥種植、增加農民收益的同時,也促進了淮北與周邊地區産業的融合發展。神華、寶迪、雨潤等大型肉製品屠宰加工企業的入駐,為淮北及周邊地區養殖業發展拓寬了空間。食品工業加速了淮北融入中原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的步伐。

  “食品工業加快發展,大大減輕了我市經濟增長對煤炭開採的過度依賴,有效緩解了節能減排的壓力,促進了淮北生態環境的優化改善。”肖超英説,2013年全市新增食品工業增加值折合成煤炭産業計算,相當於減少原煤開採1000余萬噸,由此減少土地塌陷2000畝。

  關鍵在提升層次

  在發展食品工業之初,淮北就很注重支援龍頭企業加快設備、工藝的更新改造,鼓勵其自建研發中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淮北大力促進産學研結合,與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推進産業鏈條加速向高端食品和精深加工延伸,隨著與中農大、安農大、清華等高校的産學研合作,建立了中國農業大學淮北實驗站、淮北寶迪博士後流動站、聖豐院士工作站淮北站,目前全市已建立研發機構30余個。

  自主創新“練好內功”。思朗食品是一家主打中高端餅乾的食品企業,近幾年進行功能性食品研發。這家總部在廣東東莞的食品企業,産能正在持續向淮北轉移。在亞洲最大的餅乾生産線旁,企業行政主管劉慧告訴記者,公司自主研發的 “蒸薯坊”薯仔餅乾,創造性地以馬鈴薯作為餅乾的原料,為馬鈴薯的精深加工找到了新途徑,還開發了兩個系列的中藥保健餅乾,成為國內首家獲得國産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的餅乾企業。公司已決定在淮北將這兩種保健餅乾産業化,目前已經完成生産車間改造、設備購置與安裝,正在進行生産調試。

  協同創新“為我所用”。安徽科寶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多糖化學品聯合研究中心”,推動了食品工業領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食品企業設備、工藝的更新改造,加快了食品産業發展層次和水準的提升。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淮北食品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食品企業加快由分散向集群發展,産品層次加快從低端向高端躍升,目前,全市食品産業種類達到20類、500余個品種。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包裝、印刷等一批相關配套企業,推動了工業産業結構由單一向多元的轉變。2013年,全市714家規模以上企業中,食品及關聯企業達到200家。

  儘管淮北市初步形成了5大産業集群,但每個集群集聚的規模以上企業僅在20家左右,且不少規模相對較小,集群發展有待升級。對此,淮北已明確提出,打造精良食品産業,加快推動食品産業轉型升級,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食品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其中深加工、高附加值食品産值佔全市食品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50%以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