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研究所啟動科學文化譯叢翻譯出版工作
- 發佈時間:2014-08-13 01:31:1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莉)記者從8月2日召開的第21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上了解到,為加強科學文化研究,中國科普研究所計劃成立科學文化研究促進中心,研究制定國家科學文化建設綱要,同時引進翻譯一批科學文化研究成果,推出《科學文化譯叢書係》。
據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顏實介紹,選擇翻譯優秀的科學文化研究成果和著作選擇的原則是:不同時代的科學共同體文化典型代表作;科學史上的標誌性人物的思想;社會中科學文化;注重思想性、時代性、進步性;著名出版社出版圖書。目前已經選定第一批翻譯作品10部著作,2014年將完成5部著作翻譯,2015年完成10部著作出版。
已開始翻譯工作的五本科學文化作品簡介:
1.《科學文化的興起》
為什麼科學産生於西方?為什麼科學價值成了評判各種知識的尺規?斯蒂芬·高克羅格讓我們看到,在科學發展的早期,關於科學的認知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爭論其實相當激烈。與司空見慣的一般描述不同,他認為,從很多角度看起來,十七世紀科學的産生是宗教所推動的,而不是反宗教的。而且,科學對自然的描繪並不總是一致的,科學是由經常變化的各種局部理論所構成,而這些在某個局部説得通的理論之間往往相互矛盾。西方關於科學自身、關於科學與其前身的關係、關於科學的未來的理解,從十七世紀,從認知價值圍繞著科學價值逐漸重構以來産生了重大的改變。關於我們認識世界和認識我們與世界關係的使命,科學賦予了一系列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科學徹底改變了這些使命,並重新指出了這些使命所追尋的目標。
西方科學文化發展的獨特特徵,表明科學文化是來自於從科學所衍生的文化之中。斯蒂芬·高克羅格詳細而全面地講述了科學文化在形成期的發展。他的觀點不同於當今流行的看法:即科學是不言自明的獲取知識的正確路徑,以及從客觀的中立角度説科學是顯而易見有益的。
2.《好奇心:科學是怎樣對萬物感興趣的》
近來,隨著好奇號登陸火星,人們開始覺得,好奇心對於現代科學是很有益處的——實際上,不只是好奇心值得提倡,其實好奇原本就是科學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們曾經認為不能好奇,否則就會像潘多拉和夏娃禁不住未知的誘惑而鑄成大錯。幾千年來,人們認為知識並非平等的——有些事不應去了解。但到十六世紀晚期,這種看法有了戲劇性的變化。《好奇心:科學是怎樣對萬物感興趣的》一書中,菲利浦·玻爾考察了好奇心是怎麼開始被容許的——好奇心何時從惡行變成了美德?為什麼關於世界的任何事的好奇心都獲得了鼓勵?
經過對16—18世紀的細緻觀察,玻爾活靈活現地描繪了跨越伽利略和牛頓時代的科學誕生期。在對科學誕生時代有益有趣的描述中,玻爾講到哥白尼、開普勒、羅伯特·玻義耳等科學家的傳奇故事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也講到像望遠鏡和顯微鏡等為好奇心所激發出的發明和技術創造。我們經常聽到,所謂的科學革命是偉大天才用偶然閃現的靈感照亮世界的故事。但從好奇心的角度,我們看到一個更為複雜的故事——好奇心的解放和馴服背後,有著魔術、宗教、文學、旅行、商貿甚至帝國的影子。玻爾也談到今天的好奇心是怎樣的:它如何作用於科學,它如何引導消費,如何保持好奇心,以及科學的變幻形態如何影響好奇心提出的問題。
儘管古老的傳説告訴我們,由於好奇,我們失去了純真。但我們完全沒有被嚇到。我們今天花費鉅資建設粒子加速器,只是因為好奇,試圖看清宇宙誕生的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玻爾認為,這絕不是理所當然的行為,而是好奇使然。而本書即是對人類好奇心的崇高獻禮。
3.《21世紀的科學、文化和社會》
本書回答“什麼是科學?”這個難題。我們一直確信科學,同時科學也確信能解釋世界:科學是使我們能夠解開“造物之謎”和“自然界法則”的知識和實踐活動。然而由於科學對今天的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的重要貢獻,它被許多人認為是遙不可及甚至是危險的。隨著科學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實際上對科學更缺乏理解。
本書試圖糾正這方面的知識鴻溝,提供一種新的理解科學的知識框架。這本書涉及到如下關鍵問題,什麼是科學、科學工作如何展開、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當代文化下科學的表現形式、科學機構如何組建等。本書利用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的方法,將科學置於社會和文化視野中,對科學給出了一個從社會和文化維度的寬視角介紹。
本書是為各種層次大學生之用的基礎課程,它是科學社會學、科學技術的文化研究、科學哲學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專業方向的重要讀物。
4.《科學文化與西方工業化進程》
科學和技術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發揮了主要作用。本書通過描述科學知識如何成為歐洲文化的重要部分來解釋這一歷史進程。為探尋18世紀工業革命的文化起源,本書首先對17世紀的科學文化做了梳理,不但聚焦于英格蘭的科學技術發展,還對法蘭西、荷蘭和德國的科學技術史進行闡述。解釋了英格蘭科學這一時期為什麼比其他歐洲國家更為成功。
本書還將科學與世俗事物結合起來,集中對擁有科學遠見並渴望從中獲益的企業主和技師進行解析,證明17世紀中葉的英格蘭科學已經呈現出日後繁榮發展的圖景。本書概括重要的科學成就,運用最新的知識幫助理解科學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作為科學技術史與西方文化史結合的著作,本書是西方現代史課程、文化研究和科學史課程的理想教材。
5.《寶石宮:伊麗莎白時代的倫敦和科學革命》
作者描繪了伊麗莎白時代倫敦的科學圖景,展現了大街、商鋪、小巷和花園中各色人物都對自然界科學有強烈地興趣。所有這些混雜在一起的商人、園藝大師、庸醫、助産士、儀錶製造者、數學教師、工程師、煉金師和其他實驗家,在作者看來,組成了一個混雜的科學共同體,為科學革命打下了基礎。雖然培根被認為是現代科學之父,他同時代的諸多同齡人也值得這一榮譽。他們之間的合作、爭論促進現代科學研究精神的發展。
本書考察了16世紀發生在倫敦的6個特殊科學探究和辯論場景,喚醒了捲入其中的個體和他們面對的挑戰。這些人進行實驗和發明,爭論和競爭,在壓力下作戰,試圖理解自然圖景的複雜性。所有這些人的故事照亮黑暗,使得中世紀哲學為以經驗主義和實驗主義文化為特徵的科學革命讓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