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發展奇跡
- 發佈時間:2014-08-12 06:06:3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① 湖北省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區修建的湖北大道。本報記者 代 玲攝
圖② 布達拉宮腳下的拉魯濕地。
圖③ 西藏山南地區紅星社區居民尼瑪曲吉阿媽和老伴貢嘎堅參喜遷新居。
本報記者 韓 敘攝
西藏,一片令人魂牽夢繞的土地。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産品基地、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這一戰略定位,使西藏經濟建設有了新的內涵,西藏的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喜馬拉雅山擋不住西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腳步。自2009年始,西藏生産總值相繼跨越400億元、500億元、600億元、700億元和800億元5大臺階,保持了年均12%以上的增長速度,連續5年實現百億級的穩增長。2013年,西藏生産總值實現807.67億元,同比增長12.1%,比全國平均水準高4.4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和西部12個省份中均排第三位。
——雅魯藏布江阻不斷西藏與外界的聯繫。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相繼建成與青藏鐵路的全線通車,書寫了交通運輸史上的奇跡。拉薩貢嘎機場、昌都邦達機場、林芝米林機場、阿裏昆莎機場和日喀則和平機場的陸續通航,進一步提升了西藏區內航空運輸保障能力,完善了當地綜合交通體系的佈局。“進藏難”成為歷史。
——念青唐古拉隔不開藏漢民族血濃于水的親情。20年前,中央作出了“對口援藏、分片負責、定期輪換”重大決策部署。此後的日子裏,從中央各部委、對口援藏各省市、中央骨幹企業的援藏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2010年,中央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進一步確立了援藏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決定將中央援藏政策再延長10年至2020年。根據《“十二五”時期對口支援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17個對口援藏省市將共計安排對口援藏項目1610個,總投資141.36億元。
——雪山之巔的雲海遮不住西藏各族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喜悅。2013年,西藏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23元,同比增長11.1%,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4個百分點,增速首次居全國第一。同時,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6578元,增長15.0%,增速排全國第二位。
——寓意幸福吉祥的“格桑梅朵”更是見證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鑄就。寧願發展慢一點,也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這一理念已經成為西藏各級領導幹部的共識。中央政府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3.9%。《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和《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相繼頒布實施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成為一條高壓線,西藏生態保護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正如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強調的,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決不能有任何懈怠。展望未來,西藏要做的就是繼續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穩增收,緊抓“堅持打牢農牧業和基礎設施兩個基礎、突出特色産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個重點、加強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務兩個保障、激活改革開放和對口支援兩個動力、強化科技和人才兩個支撐、鞏固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兩個基石”這“六對抓手”,通過“民生先動、市場推動、項目帶動、金融撬動、創新驅動、環境促動”的“六動措施”,守住“和諧穩定、生態保護、安全生産”的“三條底線”,推動西藏新一輪跨越式發展。
不忘生態底線
驅車沿拉薩河南岸行駛,滿眼遍是蔥綠。眼前的山坡上,新近移植的雪松、油松在陡峭的坡地上倔強地挺直了脊梁;而不遠處的寶瓶山上,更多高原本地樹種早已落地生根,隨著拉薩夏日午後的微風輕輕搖曳。然而,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山石裸露,一片灰黃。這一切的變化都得益於拉薩南山造林試點工程。
作為這片新綠的守護者,藏族小夥晉美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兩年。學林業出身的他告訴記者,南山海拔高、土層薄,又處於風口,要植樹並保證成活太難。但這裡是拉薩南面的屏障,如果沒有樹,一陣大風襲來,拉薩就會“飛沙走石”。
早期,他們進行了很多實驗都沒有成功。在造林試點陷入困境的時候,林業專家來了,對眾多高原本地樹種進行了科學篩選;科技專家來了,對土層進行了全面分析;水利專家來了,對如何引水灌溉以及蓄水池的修築地點進行了專業測量……在各方的努力下,南山上點點新綠終於蔓延開來。
同樣的一幕還發生在拉魯濕地。作為中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拉魯濕地被譽為“拉薩之肺”。然而,在過去的很多年裏,由於建築、捕撈以及附近居民隨意丟棄生活垃圾等原因,拉魯濕地的生態一度遭到很大影響。
為重新提升拉魯濕地的生態品質,2013年,拉薩市政府下發通知,規定拉魯濕地周邊20米的範圍均屬於拉魯濕地的緩衝區。同時,生態定位監測站、氣象觀測站、水文水質監測點、關鍵物種監測點等設施全部上陣。西藏自治區林業廳有關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全區共24個項目成功列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實施規劃》,有11塊濕地列入《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
一方面是主動保護,另一方面是杜絕污染。
“以保護為重,保護優先,強調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西藏絕不搞三高産業,要堅決堵住落後淘汰産能向西藏轉移。”在近期舉行的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與中央主要媒體記者代表團座談會上,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邊巴扎西如是説。
西藏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多年來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守生態保護的紅線。去年以來,自治區明顯加大了建章立制的力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公佈的《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試行)》規定,從2014年1月1日起,對全區74個縣的環境保護進行考核。環保考核不合格的,“一把手”和分管領導年終考評不能評優,並且將影響到政績考核。
剛剛發佈的西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區主要江河、湖泊水質狀況保持良好;全區主要城鎮大氣環境品質整體保持優良;拉薩市、日喀則市城市垃圾處理率實現100%。
團結之花綻放
來自西藏日喀則地區的藏族小夥邊巴次仁和陜西姑娘李婷結婚7年了。“結婚前,我一點兒也不擔心和邊巴次仁的文化差異問題,但該如何和他家裏人溝通卻讓我頭疼了很久。”李婷説,“結婚以後,雙方家裏人接觸久了,我發現,雖然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同,但愛與寬容能解決一切問題。”
李婷笑著説,新婚的時候,自己的藏語還不太好。有一次,婆婆問李婷,高壓鍋的壓力閥去哪了,李婷完全聽不懂。於是,開朗的婆婆左手彎曲放在頭頂,右手平舉,然後嘴裏發出高壓鍋放氣的聲音,並同步旋轉了360度,兒媳婦終於明白了婆婆的意思。
那一場關於壓力閥的“啞劇”給李婷提了個醒。作為藏家媳婦,藏語不地道怎麼行!下定決心的李婷似乎又回到了讀書時的狀態,一下班就學習藏語。出乎她意料的是,婆婆也開始學習漢語了。當婆婆第一次用生澀的漢語歡迎她下班回家時,李婷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
邊巴次仁和李婷一家的生活僅是西藏普通家庭生活的縮影。在西藏,生活著藏、漢、回、門巴、珞巴、納西等40多個民族,大家和睦相處,團結友愛。
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每年9月,西藏都在全區範圍內集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以“講團結、促穩定、謀發展、求和諧”為主題,通過召開座談會、歌咏比賽、知識競賽、成就展覽等多種形式,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
積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也是西藏民族工作的一大重點。為此,西藏自治區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精心選擇拉薩市城關區扎基社區居委會等9個基層單位進行試點,從8個方面的25個指標來考察創建活動的效果,並大力表彰、宣傳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八方援藏 情滿高原
來過西藏拉薩的人,大都知道江蘇路。這條東連拉薩大橋、西接布達拉宮廣場南段的大道,幾乎貫穿了拉薩整個老城區。十幾年前,這條路還叫金珠路。作為當時進出拉薩的惟一通道,金珠路只是一條雙向兩車道的柏油路,破舊狹窄的街道讓來自江蘇的援藏幹部心中不是滋味。經過多方協調,江蘇省決定全資支援4000萬元,重修金珠路。在竣工儀式上,金珠路更名為江蘇路。
江蘇路的建設只是對口援建的開始。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戰略決策。從那時起,整整20年間,一批批援藏幹部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西藏,而今已是第七批了。
卜建才就是第七批援藏幹部中的一員。去年7月,他和其他55名湖南幹部從長沙啟程,來到山南地區,開始了為期3年的對口支援工作。
如今,來自湖南益陽的卜建才黝黑、消瘦,完全一副土生土長的藏區人模樣。“直到今天,我還有高原反應,尤其是下鄉的時候,一爬山就難受得厲害。不過,我要下鄉,不下鄉怎麼知道老百姓需要什麼;我也愛下鄉,只有下了鄉,你才知道農牧區的藏族老百姓生活得多麼艱苦,他們又是多麼的純樸。一次次下鄉提醒我,既然來了就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事情。”卜建才説。
援藏20年來,從中央各部委、對口援藏各省市到中央骨幹企業,援藏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會議決定,將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延長至2020年,繼續加大對口支援力度。
當年6月,來自北京、上海、湖南等17個對口援藏省市和中央國家機關、國有重要骨幹企業的1019名援藏幹部奔赴對口支援地區,踏上了新的工作崗位。作為第六批援藏幹部,他們嚴格落實中央援藏資金,建成項目1800個,投入資金92.5億元,是第五批的1.6倍,同時積極爭取計劃外資金20.7億元;他們將70%以上的援藏資金投向民生工程,興建農牧民安居工程2.9萬戶,改善了農牧區水電、道路、通訊等配套設施;他們共免費救治先心病兒童457人,為5.3萬農牧民群眾帶來了健康。
此後不久,第七批援藏幹部陸續抵藏。短短1年間,北京為藏區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廣東為林芝地區帶來了14.79億元的資金,援建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以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陜西省、河北省為阿裏地區帶來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一批“博士牛倌”奔走于高原草場之上,為發展高原現代畜牧業獻計獻策……
傳承民族文化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乃東縣,有一個叫扎西曲登的小村落,這裡流傳著一種現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藏戲——扎西雪巴。扎西雪巴藏戲的傳承人尼瑪次仁就生活在這裡。
尼瑪次仁不會講高深的道理,他只知道,藏戲是民族的寶貝,他有責任將之傳承下去。他告訴記者,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及山南地區兩級政府部門對藏戲這一文化遺産給予了極大關注,他和他的演出團隊不僅得到了每年幾千元的資金支援,還在地區群藝館等機構的幫助下有了參與重大節日演出的機會。如今,尼瑪次仁的藏戲傳承隊伍已經有28名成員了,並且都是20歲到25歲的年輕人,這讓他感到十分欣慰。“只要年輕人喜歡,藏戲就能傳承下去。”他説。
當記者問及藏戲傳承中最難的事,尼瑪次仁覺得經費倒不是問題。“我有傳承經費,每年1萬5千元,差不多夠置辦服裝和面具了。我只是希望,扎西雪巴藏戲能夠有更多的演出機會。有人學,有人看,這門藝術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扎西雪巴藏戲的重生只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非遺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西藏積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利用工作,非遺地方性法規正式頒布實施,非遺項目申報及名錄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得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統計顯示,近1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對西藏非遺保護投入達9716萬元,自治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使一批亟待搶救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目前,西藏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76個,68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名錄;323個項目和350名傳承人入選自治區級名錄,基本形成了國家、自治區、地(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
10年的努力收穫了豐碩成果。文化部近日發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中,西藏自治區望果節、彩砂壇城繪製、桑耶寺羌姆等13項非遺項目榜上有名。這意味著,這些延續了千百年的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望得到更加系統的保護和傳承。
民生大為改善
夏日的西藏,一項項民生工程正在推進。僅2013年,西藏就有13.5萬貧困農牧民群眾摘掉了“窮帽子”,通水、通電、通電話幾乎實現全覆蓋,教育、醫療水準更是飛速提升。
走進山南地區紅星社區尼瑪曲吉阿媽的家,300多平方米的院子裏種滿了鮮花,近200平方米的房屋內,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看到記者走進來,阿媽放下懷裏的小白貓,笑盈盈地迎了上來。阿媽説,以前,她們全家都住在土坯房裏,沒水沒電不説,一家老小只能和牛擠在一起。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在院子裏蓋上一間牛舍。如今,阿媽家的西院終於建起了牛棚,自己的房間裏也迎來了一個新的居客——貓。“這才是屋裏養的東西哦!”阿媽説。
正聊著,阿媽的老伴貢嘎堅參大叔從自家的溫室大棚回來了。大叔告訴記者,家裏的新房一共花了18萬元,自籌10萬、無息貸款5萬,來自長沙的援建隊伍還無償支援了3萬。當年,老兩口拿不出10萬元,一度都想不建房,還是城裏打工的孩子把錢寄了回來。那時候,大叔很失落,覺得自己老了,凈給孩子添麻煩。直到長沙的幾位農業專家來了,幫大叔建起了大棚,還手把手地教了他6個多月。如今,大棚不僅讓老兩口吃上了新鮮蔬菜,還能賣菜補貼家用。
改善民生的第一步就是脫貧。而“通過輸血扶貧,通過造血拒絕返貧”則是西藏扶貧工作的一大特色。通過這種方式,西藏農牧區貧困人口已經從2011年的106萬人減少到2013年的7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43.9%降至28.8%。
為了全方位改善西藏城鄉居民的生産生活條件,中央和西藏自治區先後多次追加投入,開展了包括安居工程、到戶幫扶、産業開發、就業培訓、醫療保障等多方面的民生治理工作。
在2014年上半年西藏全區經濟運作情況通報電視電話會上,西藏自治區決定從7月1日起,再次提高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標準,並實施一系列新的惠民政策。由此,以“民生改善政策先行實施”開啟新一階段工作,將成為西藏自治區調控經濟運作的突出亮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