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紅壤成沃土
- 發佈時間:2014-08-12 06:06:2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當記者走進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實驗站時,副站長文石林手裏拿著採集的紅壤樣本,和學生剛從地裏回來,不善言辭的文石林走在隊伍後面。
1984年大學畢業後,文石林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從此大半生就在湖南省祁陽縣文富士鎮官山坪村這個偏僻的山溝裏度過。為了能找出“對付”紅壤的辦法,把低産的紅壤地變成高産的“綠地”,文石林堅守了30年。
文石林研究的紅壤是我國南方地區分佈最廣的一種土壤,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五分之一,耕地總面積的30%。老百姓形容紅壤是“天晴一塊銅,下雨一包膿”。這種土壤酸性大、易板結,缺乏有機質,不利作物生長。
起初,祁陽站的生活科研條件十分簡陋,大家住的是土磚平房,墻壁的裂縫有三四釐米寬,天花板是用一條條木條子釘上的,固定不住的石灰塊常常從天花板上掉下來,生活用水也是渾濁的泥巴水。科研條件也很困難,科技人員總結出的順口溜是“一把尺子一桿秤,背著泥土上北京”。當時,科研經費不足、資訊閉塞、文獻查詢困難,學術交流機會也少。
為了“對付”紅壤,文石林做了大量工作,從整地、施肥、播種、管理到收穫和取樣分析,親自動手。30多年,文石林每年都在基地工作200多天。學生們説,“文老師白天是農民,在地裏幹活兒。晚上是科學家,整理數據、做研究。”
文石林曾有多次機會離開祁陽站,但出於對科研工作的熱愛,他最終選擇留下。與文石林同期來的10余個大學生,他是唯一一個留下的。
在文石林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紅壤實驗站共完成國家重大研究課題與國際合作課題30余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4項,使南方水稻畝産量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左右,累計為南方紅壤地區農業增加效益近60億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