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敢啃硬骨頭的年輕航太人

  • 發佈時間:2014-08-11 20:31:2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張辛欣  責任編輯:羅伯特

  研製出我國首顆近地軌道三軸衛星,實現“天宮”與“神八”的完美交會對接,完成我國在月球的首次軟著陸及月面巡視勘察的控制任務……在我國航太領域中,取得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一個團隊——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空間控制博士班組”。

  然而,誰又想到,這個37名成員組成的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年輕團隊何以在浩瀚星空中繪就如此絢爛的圖畫?在組長邢琰看來,離不開“敢啃硬骨頭,能坐冷板凳”這10個字。

  敢啃硬骨頭

  航太器的控制系統就像人的大腦,水準高低決定著整個航太器的能力水準。博士班組所承擔的恰恰是控制系統中的控制方案研究與設計。

  北斗導航、月球探測、深空探測、空間交會對接,他們面臨著太多個“第一次”。“大多是從未涉足的領域。”博士班組成員王鵬基説,在航太領域,如果一個航太器的創新超過30%,則會被認定為設計存在較大風險。但在他們負責的項目中,有很多都超過了這個指標。特別是嫦娥三號著陸器,新方案、新設計和新設備所佔比例高達70%。“像是在白紙上畫畫。”“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首發必勝。”邢琰告訴記者,實驗中出現一些既沒有規律又搞不清楚原委的現象時,他們都會將倣真圖列印出來一張張對比研究;往往會做上百次的倣真試驗,只為在新設計模型中,某個參數的精準度能達到小數點後三位;為了趕項目進度,熬夜加班是常事……

  正是因為這股鑽勁兒,博士班組先後攻克了一系列航太器控制系統方案,為我國重大航太工程的實施掃清了障礙。“難啃的骨頭,也都會交給我們。”王鵬基話語中透露著自豪。探月工程後續月球採樣返回、空間站等重大工程的控制系統方案都由博士班組來設計研發。

  能坐冷板凳

  從月球探測到空間交會對接,當人們為這些重大工程的成功歡呼時,鮮有人知道,博士班組對它們的鑽研和攻關歷經十餘年之久。因為這不僅要在陌生領域開墾出一條新路,還要在工程實施的十幾年前就開始對新型部件進行論證分析。

  2013年12月14日是團隊每個人一生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王鵬基也長長地舒了口氣。“畢業就參與嫦娥三號的任務,所有的投入和感情都在這上面了。現在每天看月亮都覺得特別親切,因為上面有我們的東西在。”作為較早從事嫦娥三號探月任務攻關和研製的人員,從原理樣機到方案論證,再到技術驗證,每一階段都灑下了他的汗水。

  王鵬基告訴記者,他一直在一個位置做著一件事,經歷了太多次試驗失敗,還是堅持“撞南墻”,就是因為相信肯定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十年磨一劍,“博士班組”沒有怨言。在總結十餘年奮鬥時,他們無一例外提到了“值得”二字。既然選擇崗位,就要承擔崗位的職責。“不都説熱愛是最好的生活嗎?”邢琰微笑著説。

  永遠在路上

  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完成了,是不是可以歇歇?翻開博士班組的工作本,不乏諸如我國未來火星及小行星探測、空間站、載人登月、空間太陽能電站等中長期航太任務的技術攻關。

  博士班組成員告訴記者,我國將在未來10年期內完成載人航太工程的第三步,依靠自主創新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間站,這對我國航太控制系統的設計是新的挑戰。“不能歇,還有很多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邢琰説,她和她的團隊已經開始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對空間交會還有更大膽的設想。

  博士班組還關注和影響著航太的長期技術發展。博士班組女博士馬艷紅告訴記者,站在學科最前沿,不僅對探索世界航太領域的趨勢有積極意義,積澱下的理論功底也為型號任務、突發事件的解決儲備了技術。“這些都有很長的路要走。”邢琰説,“有點苦,但我想堅持下去,直到不能幹為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