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設備運營恐成農村新“包袱” 需建立長效機制
- 發佈時間:2014-08-11 07:07: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垃圾只能靠風刮,污水只能等蒸發”,這是過去人們對一些農村地區環境狀況形象而真實的描述,而現在情況已經開始悄然改變。《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重慶、寧夏等地調研中獲悉,目前財政部和環保部正在研究進一步加大專項資金扶持力度,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投入有望明年進一步提高。
業內人士表示,從2008年開始試點以來,目前很多地方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正在陸續從建設向運營管理過渡。確保設備長期穩定運作,防止變成形象工程,設備‘曬太陽’,這將是環保部門面臨的新挑戰。
數百億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投入
“目前我們還在研究和討論,農村環保已成為中國環保的重要環節,而農村環境整治成為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環保部生態司農村處副處長呂桂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她告訴記者,目前農村環境專項整治,主要由中央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組成,截至2013底年,投入資金已達到195億元,預計今年會繼續增加。同時,目前環保部正和相關部門一起對資金支援方式方法進行研究探討,預計會作出調整。
記者了解到,隨著經濟發展,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已經開始向農村轉移加劇。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化學需氧量、總磷和總氮年排放量分別達到1324萬噸、270萬噸和28萬噸,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農業源污染排放量已佔到全國總排放量的“半壁江山”。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一直以來我們國家二元發展的經濟模式,造成僅僅把環境治理重點放在了工業區,城市等方面,反而輕視了農村的污染問題。”一位環保專家對記者坦言,全國農村每年産生90多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不少村莊還存在人畜混居現象。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品質的改善,也影響廣大農民群眾身體健康。
也正因為如此,農村環境整治無疑成為中央財政資金投入的重點領域。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財政部公示2014年農村環境保護資金預算,預算共涉及27個省市自治區,總投資達31.74億元,其中江蘇、重慶、寧夏為重點省市。財政部官網近期對2014年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預算進行公示,內容涉及省市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共27個,其中江蘇省預算高達8億元,為各省之首,重慶市預算為3.8億元,浙江、寧夏及遼寧的預算均為3億元。
“農村環保資金主要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配套資金兩部分。”呂桂甫告訴記者,根據地方財政狀況和經濟發達程度,其地方配套資金也有所區別,目前東部配比是1:1.5,中部配比是1:1,西部配比是1:0 .5。而財政部年初曾表示,今年節能環保總預算為1818.42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農村環境保護資金預算數為59 .84億元。
設備運營管理恐成地方新“包袱”
“一開始我們用鐵皮的垃圾桶,一晚上垃圾桶就被村民偷偷搬走賣了廢品,後來就換了塑膠的,塑膠的壞的太厲害,然後又換了鐵的,不過隨著村民們環境意識的增強,都開始自覺維護這些環衛設備了。”寧夏吳忠市環保局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在他身後,新建的垃圾分處理廠正在處理垃圾,原本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柴草亂垛、禽畜亂跑的村鎮,已經變成了乾淨整潔的街道,不少村民都在中心花園乘涼。一位村民對記者説,自從2008年寧夏被環保部確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後,村裏環境就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寧夏吳忠市農村環境的變化並非孤例。記者在重慶、寧夏等多地調研中發現,在國家投入鉅資整治的帶動下,農村環境整治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截至2013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95億元,帶動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投入260多億元,支援4.6萬個村莊開展環境整治,87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不少接受記者採訪的地方官員都對記者坦言,實際工作中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目前而言我國環保投入總體不足,農村環保投入更為有限,全國約有60萬個建制村,其中大多數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迫切需要資金支援,同時由於地方財政困難特別是西部地區仍處於欠發達階段,籌集相應的配套資金和項目建成後的運作管理資金難度極大。”重慶市環保局副局長張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數據顯示,全國建制村共有60萬個,大多數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目前通過“以獎促治”治理的建制村僅佔全國總數的8%,與實際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環境保護部測算,農村污染治理的總投資,僅污水治理設施一項總投資就需要2000億元。
真正面臨的問題不僅僅如此。一位基層環保工作者對記者坦言,農村環境治理會建設一大批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當初建設是國家拿錢,但後期的運作和管理卻需要地方自己想辦法,對於“吃飯財政”的很多地方而言,反而成了地方新的包袱,陷入“容易建難運作”的困境。
“從2008年開始試點以來,目前很多地方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正在陸續從建設向運營管理過渡。確保設備長期穩定運作,防止變成形象工程,設備‘曬太陽’,這將是環保部門面臨的新挑戰。”上述人士説。
農村環境治理需建立長效機制
不少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都認為,除了國家對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繼續加大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建立新的長效機制,通過拓展融資渠道和模式創新,通過土地流轉、生態農業開發、水利設施建設污染防治示範、環境技術設施社會化運營等途徑,更大程度的撬動社會資本,改變單純依靠財政撥款“過日子”的現狀。
“農村環境市場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商業上的閉環,要讓成本和收益發揮關鍵作用。”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強調,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四大要素中成本和收益是企業目前最關心的問題。選擇何種投資方式、收益模式以及保證機制,可以確保企業做到有所盈利就顯得尤為重要。
記者拿到的一份來自環保部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的調研中建議,國家出臺連片整治項目基本建設程式實施辦法;建議配套出臺連片整治項目技術標準和規範、設立成熟技術項目庫等,此外,資金撥付時間應由建設前期向建設後期轉變。建議國家在建設後期的兩個環節對地方進行資金補助:在驗收期,對驗收的項目進行品質、資金評價,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在運作期,結合日常督察運作情況和運作成本適當給予補助。應將連片整治工作與污染物總量減排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掛鉤,形成連片整治的聯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