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潘東明:山鄉電商探路人

  • 發佈時間:2014-08-11 07:37:55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他們在不同的領域,都展示出令人眼睛一亮的轉型升級新思路;他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有著“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麗情懷。今起,本報推出《最美浙江人·浙商好故事》系列報道,用特寫報道聚焦一批我省優秀浙商,展現浙商群體的最美一面。

  縣域農村電商的大膽嘗試

  潘東明:山鄉電商探路人

  記者 李丹超 縣委報道組 肖靚

  當王水明蹬著三輪車在縣城載客的時候,自家竹園砍下的竹筒裝的農家土酒正從遂昌運往400多公里外的上海。以遂昌為原點,浙西南的農特産品借助物流的便利銷往全國各地。

  遂昌,一條寬頻帶動的産業鏈打破了貧困山區的魔咒,讓它在電子商務世界裏風生水起。

  這一路的改變有一個人不可忽略,他就是潘東明。

  教農民開網店:

  做以前不敢想的事

  “叮咚”,阿裏旺旺的提醒聲響起,葉松旺熟練地操作起電腦,記下訂單資訊、裝好新鮮的吊瓜籽。這是葉松旺每天的幸福時刻。

  “現在已經進入正軌,一個月有近百個訂單,能掙近萬元。”葉松旺有一家兩鑽的淘寶店,賣的是當地農民自己種的土特産。在葉松旺的家鄉柘岱口鄉,和遂昌縣城之間的這97公里,過去幾乎阻隔了山村與外界的聯繫。

  讓柘岱口鄉有了改變的是在2010年。那一年,遂昌團縣委、縣工商局和縣經貿局打算建立一個電商管理組織。得知這個消息,在遂昌論壇已小有名氣的潘東明,馬上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網友著手籌備。“我有一次回到遂昌,看到遂昌生態這麼好,農民卻沒有錢。我就在思考遂昌未來的發展趨勢到底應該怎樣。我發現資訊化時代對遂昌是一個新的機會。”

  潘東明在上海做了十幾年的企業諮詢,對瞬息變化的市場環境非常敏感。重新站在老家遂昌的土地上,他做出一個決定:要把遂昌的市場大門打開。很快,遂昌網店協會成立,潘東明被選為會長,他決定先把遂昌人的理念變過來。

  網店協會成立把遂昌電商創業的熱情點燃了。看著越來越多的人開起網店,葉松旺也癢癢了。2011年,他跟著一群青年人一起學習開網店的訣竅。很快,他找到了商機,柘岱口鄉土生土長的農産品正是最好的貨源。趕集的時候,他把富餘的農産品收回來,再放到自己的網店銷售。柘岱口鄉的吊瓜籽、南瓜籽、香菇乾等農産品隨著葉松旺的網店走出了大山。

  如今,葉松旺帶起了徒弟,免費教村民開辦網店。在遂昌,登記在冊的網店數量已經超過1800家,創造的工作崗位超過5000個。潘東明説:“資訊對等讓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讓村民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遂昌幸運地抓住了先機。”

  集中倉儲物流:

  做農戶難以做的事

  “把紅提放在網上賣,每斤的價格比直接賣給批發市場要高出一到兩元。”胡銀東告訴記者,他對今年紅提的網上銷路很有信心。

  炎熱的8月,紅提已經滲出了或深或淺的紅色。在新路灣鎮胡家村,有一家紅地球水果合作社集結了全鎮的90多畝紅提。胡銀東是這家合作社的社長,種了十幾年紅提的他,一直在探索紅提的升值空間。“最先想到的是擴大我們供應商的規模,更好地和市場談條件。”2011年,胡銀東帶著全鎮的紅提種植戶成立了合作社,但銷售渠道仍然以批發市場為主,統一低價銷貨。

  去年10月,當合作社的紅提賣了快七成的時候,潘東明找到了胡銀東。“他説我們可以嘗試著把紅提也放到網上去賣,有一個訂單就過來取一份。”胡銀東將信將疑,以為潘東明就是嘴上説説,加上紅提運輸不便,放到網上賣不太靠譜。

  但潘東明竟然把這事兒給辦成了。2011年,潘東明就開辦了公司,對合乎標準的農産品進行免費包裝、統一配送。“網店協會單純開辦培訓,對青年網商確實起到了作用,但農民的有些具體問題需要其他途徑去解決。”協會運作一年之後,潘東明看到作為供應商的農民,將産品進行商品化的能力很弱,直接影響了農産品的價格和流通速度。

  從易於保存的竹炭製品、茶葉、大米等,到新鮮的雞蛋、紅提,潘東明用大倉儲和集體配送解決了遂昌零散農戶在電商化中供應鏈上的短板。“直到他們開著車過來採摘紅提,我才知道我種的紅提真的通過網路賣了出去。”今年胡銀東決定進一步拓展紅提的網銷渠道,他説,通過網路賣出的紅提,每畝可多掙2000到3000元。

  “只要我們看上你的商品,從文案、賣點、包裝,我們全部負責免費數字化、圖片化掉。在沒有發生銷量時,農民幾乎沒有風險。” 遂昌妙高鎮梅溪路64號,是潘東明的驕傲。這個地址,集聚了全縣網店的訂單資訊。新的訂單生成,交由工作人員統一取貨、裝箱、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探索“遂昌模式”:

  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

  馬雲一直是潘東明的偶像。半個月前,趁著馬雲在遂昌的短暫停留,潘東明和偶像有了一次親密的交談。馬雲告訴他:“我們要看到的是中國還未挖掘的7億網民。網際網路的最後一塊蛋糕,也是最大的一塊。”這讓潘東明對農村電子商務越來越有信心。

  事實也和潘東明預想的一樣,最土的生産方式和最潮的行銷手段碰撞出了亮眼的火花。今年上半年,遂昌的電子商務銷售額達2.39億元,比去年翻了一倍多。

  今年7月的一天,潘東明來到三仁畬族鄉坑口村。在一個名叫“趕街”的網點裏,他看見一位85歲的老人正在通過電子商務購買拖鞋。那一次,他意識到自己在農村電子商務的探索終於值得了。“在遂昌,光打通産品的流出渠道不夠,還需要一個進來的網購渠道。”2013年7月,開闢一款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想法在潘東明腦中萌發。“這個服務站,要能滿足農民傳統趕集和逛街的需求,對,就叫‘趕街’。”

  “趕街”很快如破竹之勢遍佈遂昌的各個行政村。坑口村這個僅千余人的小村子,從去年9月設立“趕街”網點之後,村民的生活就開始發生了變化。“上網買東西的人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有,因為方便。”80後的李雪是小賣鋪的老闆,本來就是網購達人的她把“趕街”的活幹得有聲有色。

  一台電腦,一個29英寸的顯示屏,一位服務人員,這是“趕街”網點的標準配置。李雪翻開網購的記事本,從生活用品、廚房用品到充值話費、家電産品,坑口村村民一個月在“趕街”網點的購物記錄有一百多條。“現在網上購買大件家電傢具的村民越來越多了,因為他們對這個平臺更加信任了。”

  “趕街”,讓電商物流直接進入了村莊。村民通過“趕街”網點買的東西會統一寄到相應網點,收貨更加方便。潘東明説:“這種模式標準化之後,讓農村電子商務可以跨越年齡、沒有門檻,讓村民能夠自由參與電商買賣,讓每一個人都能觸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