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接力棒,一拿就是31年

  • 發佈時間:2014-08-10 06:38: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於村裏孩子來説,讀書就是走出貧困的唯一途徑,只要能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再辛苦都值得

  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土城鄉土城小學早已經放了暑假,而陳發喜卻不打算睡個久違的懶覺。按照他的日程安排,今天要把新一批貧困學生的名單統計出來。“8月10日,會有一批愛心人士過來結對幫扶。”

  室外氣溫已達42攝氏度,陳發喜忙著製表、挑選照片、整理材料,身上那件穿了10餘年的的確良襯衫已徹底被汗水浸透。雖然屋子裏有空調,但老陳基本不開,這是他幾十年如一日養成的習慣,“保障自家基本生活需要,把錢花到需要幫扶的孩子們身上”。

  1983年,20歲的陳發喜成為土城小學的一名老師,當時的月工資為30多元,即便是這樣,他也常常從“牙縫”裏擠出錢來資助貧困學生。“我從小家境貧寒,讀書最困難的時候,是我的老師伸出了援助之手。”陳發喜説,“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只想接起這根愛心接力棒,去關愛那些需要關愛的學生,盡一份社會責任。”

  這根接力棒,一拿就是31年。

  平日裏,陳發喜從微薄的工資中撥出一些錢來,為貧困學生買文具、充飯卡、添置新衣、代付醫療費。少則幾角錢,多則數十元,他沒有細算過為學生們花了多少錢。“我把他們當親生孩子看待,從來不會計較花多少。”他説。

  為了避免有學生因貧困而輟學,他時常走村入戶與身居偏遠山村的家長交流。從黃家嶺到穿心店,從落步埫到譚家嶺,土城鄉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次家訪時,陳發喜發現落步埫村的李宏智輟學在家。“學雜費我來出,這學一定要上。”他對家長説。這一管就是3年,還提議學校包銷他父親燒的木炭,解決一部分生活費。李宏智初中畢業考上中專,陳發喜為他置辦生活用品,買了一身新衣,送他到學校報到。李宏智現在宜昌一家公司做主管,常常回來看他。

  每當月初,陳發喜就忙著為40多個貧困生飯卡充值。“存放在我這裡的《貧困生統計表》,陳老師是翻看得最勤的,每個班有多少貧困孩子,他比我還清楚。”土城小學政教主任李德斌説。

  對於學生的關心,陳發喜總是默默付出,從不聲張,以至於學生家長都“後知後覺”。“孩子剛入學不久,我無意中發現她有時候會帶些東西回來,有時候是新衣服,有時候是文具。”該校二(一)班學生李秀珍的家長李宏喜説,“秀珍後來才告訴我,這些都是陳老師給她買的。”

  “為了表示謝意,我們這些做家長的也嘗試過送禮給陳老師,但是他堅持不要,即便是收下了,也會折算成錢還給我們。”李宏喜告訴記者,領教過陳發喜老師那股“倔”勁兒的家長還不止他一個,曾有個貧困生的家長送了2個臘豬蹄給陳發喜,陳老師又不好拒絕,於是充了200元錢到該學生的飯卡裏。“正因為這樣,家長們再也不好意思送禮致謝。”

  陳發喜也曾苦悶、徬徨過。2004年秋,當地幾所學校撤校並點,貧困生多起來,他無法一一資助。孩子們眼底的熱切,灼痛了他的心。

  偶然間,陳發喜受到啟發:能否通過網路匯聚社會愛心?2005年9月,他在論壇上發出第一篇帖子,引起武漢科技大學愛心社團的關注,送來一筆捐款。此後,他長期泡在各大論壇求助,為了爭取信任,還邀請資助者實地考察或與受助者視頻通話。

  社會各界的愛心,涌向這所山村小學。除了湖北,還有北京、山東、遼寧、青海、廣東、浙江、四川、河北、福建以及香港等地的好心人,紛紛資助素昧平生的孩子們。

  為了爭取資助,陳發喜磨平了自己的銳氣,常常不惜與對方軟磨硬泡,對於資助方匯給貧困學生的錢款,陳發喜堅決不經自己的手。“老陳平時為了自己的事情從不願意求人,但為了貧困孩子的生活費,他不得不巴巴地四處爭取資助。”陳發喜的老伴左學菊説。

  對陳發喜的助學之舉,左學菊也曾鬧過意見。那時丈夫收入不高,自己沒工作,還要撫養兩個女兒,經濟著實不寬裕。8年前,她來到土城小學工作,月工資一開始只有250元。

  然而左學菊漸漸理解了丈夫。“老陳過生日或生病的時候,小伢們買不起禮物,就畫畫、寫上祝福送給他。”那些稚嫩而純真的話語,熨平了左學菊的心。她覺得,丈夫做的事情是值得的。這幾年,陳發喜為孩子們買的衣服、鞋子,都是她挑選的。

  陳發喜的小女兒陳美靈説,“小時候,看到爸爸經常給學生付學費、買衣服,感覺他對學生比對我和姐姐還好”。大女兒陳燕靈説,父親一向勤儉節約,自己很少買衣服,一心想著省錢給學生買點吃的、用的,“如今我和妹妹分別在北京和福建工作,爸爸嫌電話費用貴,幾乎沒給我們打過電話”。如今的陳燕靈和陳美靈姐妹二人和很多曾受過老陳資助的學生,都握起了老陳的“接力棒”,幫忙轉載貧困生求助資訊,四處尋求資助人。

  生活並不富裕,陳發喜卻説,“幫學生,能做多少是多少”。孩子們的心,也被他焐熱了。

  五年級的劉小月很愛笑。無邪的笑容裏,很難看出童年的陰影。小月家住三岔口村。3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患有腎病,全靠爺爺幹農活來維持生計。幸運的是,她從讀一年級起,一直得到陳發喜的幫助。一次家訪,小姑娘拉著他的手説,“等我長大了,一定報答您!”陳發喜這樣回答,“不用回報我,回報社會吧”。

  而在小月家不遠的一塊山坳裏,一間“孤零零”的土坯房是剛剛小學畢業的黃貴蘭的家。小蘭的父親黃昌才已有63歲,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家境拮據。在陳發喜的帶動下,宜昌愛心聯盟“春暉行動”向這個家庭伸出溫暖的手。去年12月,志願者們還來到小蘭家裏,為她裝扮房間。

  房頂垂下油布,地面鋪上土磚,墻壁貼上海報,再支起一張床墊,搭起一個簡易衣櫃。這支“工程隊”的手藝並不好,然而,小蘭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間和自己的床,第一次有了明星海報和布娃娃。她笑了,又哭了。

  屋前的田地裏,作物長勢正好,過去卻是荒地。“這是‘愛心農場’,陳老師在網上找來了22名‘愛心網友’租下3畝地,一年6000元,請我種玉米、馬鈴薯、紅薯,種子和農資也由他們出錢。”黃昌才説,“蘭蘭能讀上書,我們感到幸福。”

  陳發喜坦言自己的助學事業能延續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土城小學的環境熏陶,“學校一直都有‘一對一’幫扶貧困生的優良傳統,得知我在做助學之後,校長和老師給了我很多支援”。

  資助者們的愛心也深深地感動著陳發喜。“香港的林錦輝先生在寄信給資助的學生時,總是把對方回信用的郵票一併寄來。”陳發喜説,為了不給他增添經濟負擔,資助者們多是讓他挂了電話再打過來,“三峽總公司的雷女士和夷陵區的龍女士讓我尤為感激,她們不僅自己資助學生,還幫忙發動身邊的人參與進來。”

  “不少資助者已經奉獻愛心許多年,卻不願意對我透露真實姓名,如廣東的鄭女士、陜西的方女士、河北的劉女士、廣東的王先生以及恩施籍的‘老瓜子’先生等。”陳發喜説,這些默默奉獻的好心人令他感受到一種無私奉獻的社會正能量,“他們只關心孩子們是否得到了生活保障、是否好好學習,而不在乎孩子們是否知道誰給了他們幫助,因為有了他們,孩子們的世界才分外溫暖。”

  “這些貧困生有的出自單親家庭,有的是孤兒,不少人因貧困面臨輟學,我只想盡力不讓這種悲劇發生。”如今,已有150余人加入了陳發喜的愛心團隊,每年受助者有100多人。陳發喜説,對於很多孩子來説,讀書就是走出貧困的唯一途徑,只要能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再多辛苦都值得。“這條助學路,我會堅持走下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