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地震預警到底有沒有用?

  • 發佈時間:2014-08-08 1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近日,雲南魯甸地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同時,一篇“昆明、昭通、麗江、宜賓等地的26所學校提前6—37秒收到地震預警警報”的報道也引發了關注。那麼——

  近日,針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提前6—37秒為周邊學校預警”的消息爭議也比較多。有人認為,地震預警需要進一步推廣,僅僅26所學校收到預警警報範圍太有限;也有人認為,對於極震區內的居民最需要逃生,但理論與技術上幾乎不可能在地震波到來之前讓居民收到預警;還有專家從法律上提出如何界定地震預警的合法性問題,畢竟如果預警錯誤,的確可能給生産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那麼,人們該如何科學理性地對待地震預警?地震預警目前還有哪些工作可為?

  地震預警減少震區損失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嵇少丞近日在他的部落格上稱,對於6.5級以下地震,預警的作用並不明顯。同時他認為,距離震中20—25公里極震區內的居民最需要逃生,但理論與技術上幾乎不可能在地震波到來之前讓居民收到預警。而居住在距離震中65到245公里範圍內的人們沒有必要緊迫逃生,卻接收到了預警,只能是虛驚一場。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表示,地震預警對民眾有四個作用:逃生、避險、安定人心、告知。“烈度在6度或者以上的區域,預警起到了逃生的作用;烈度在4.5到6度之間,房子未必倒,但是傢具會晃動,成功的預警就起到了避險的作用;烈度3到4.5度,傢具也不會搖晃,不太需要避險,預警能起定心的作用;烈度2到3度時,則告知大家有一個輕微地震,但不必太關注。”

  王暾認為,在此次魯甸地震後,昭通市下屬的魯甸、巧家的烈度都在4.5—6度之間屬於避險區,永善和大關烈度在3—4.5度之間屬於安定人心區。地震預警對這些區域收到地震預警資訊的人都取得了一定減災效果。“當然,如果預警資訊能夠讓所有人都收到了,則減災效果更明顯。”

  “魯甸地震再次檢驗了地震預警技術系統。該系統在震中發生地震第6秒時發出了預警資訊,不過這些學校當時沒有學生,因此對學校這次預警幾乎沒有減災實效。但下次呢?誰能保證下次學校就沒有人呢?”王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科學合理利用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也許存在一些技術難點,比如地震的烈度和地理位置判斷的準確性,由此什麼情況下需要發出地震預警顯得尤為重要。

  有學者評論説,之所以我國地震減災體系“發育”比較遲緩,原因在於我國尚未立法和制定地震預警資訊發佈標準,地震預警在法律責任上還屬於“扯不清”的模糊地帶。這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推廣地震預警系統的積極性。

  一方面,國家要從法律層面明確預警體系的建立、發佈的標準;另一方面也要讓資訊的發佈主體和資訊接受對象之間實現“資訊對稱”。同時針對大型工廠、核電站、高鐵、學校等關鍵公共場所,要建立專門的預警預案防止次生災害的影響。此外,預警體系的建設應該與系統的地震應急教育同步起來,以有效減少地震預警發佈之後的盲目性。

  “以震中為中心,24公里為半徑的範圍裏,得到警報時可能已受地震波影響。這個區域成為預警的盲區,盲區以內的居民獲得逃生的時間非常有限,預警系統在盲區內的效益相對很低。而在盲區外,尤其是距震中30公里以外地方的居民則可獲得一定時間來逃生,預警的科學性在於使盲區以外的居民獲得緊急逃生的時間。”中國地震臺地震預報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他認為,假使地震臺在震中地方,地震波從距震中10—12公里的深度傳到地面上來用2秒鐘,而接收到地震波後需用2—3秒鐘進行判斷,單個地震監測臺有時無法判斷地震真正情況,可能還需要旁邊輔助的檢測工具用1秒鐘輔助判斷。“地震波發出6秒鐘後發出警報已經是相當高的水準”。

  “要做到有效預警,預警監測的臺站一定要密。現在國內兩個地震臺間的距離為100—200公里,這樣的現狀對預警是不利的。”陳會忠指出。

   地震預警是一個系統工程

  “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地震預警監測、預警資訊産生、預警資訊發佈、預警資訊接收等幾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失靈,都會使預警的作用大打折扣。”王暾呼籲,“儘快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立廣泛有效的資訊發佈渠道,使廣大民眾能夠提前獲取預警資訊,還需要切實開展公眾應急演練,提升社會動員能力,普及公眾利用預警資訊避險的知識和技巧。”

  自2011年開始,中國已經逐步開展了面向公眾和工程的地震預警服務,現在已經建設了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網,已經有民眾通過手機、電視、專用終端等享受地震預警服務,地鐵、化工、燃氣等行業也已通過專用終端試點應用。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墨西哥和日本有為社會服務的地震預警系統。

  “到目前為止,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已成功預警14次造成破壞的地震,包括蘆山7級強震和魯甸6.5級地震,無一誤報和漏報。”王暾介紹,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預警系統臺網已在全國18個省市建立了3000多個監測臺站,涵蓋南北地震斷裂帶的雲南、四川、甘肅、陜西和寧夏,首都圈以及山東、安徽、福建、廣東一帶。“在目前技術已經成熟且預警覆蓋人群數量已經達到3億人以上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大力推廣地震預警資訊應用,特別是在學校、家庭、個人和危化企業等應用地震預警資訊。”王暾説。

  他表示,ICL地震預警系統有其技術盲區。依託現有技術,在震中地區半徑21公里內,在電波與地震波的“賽跑”中,電波目前無法超越地震波,實現提前預警。因此,在震中地區半徑21公里內是一個預警盲區,這也是目前技術攻關的難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