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地震急救亟待科學的數據指導

  • 發佈時間:2014-08-08 11:30:3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雲南魯甸地震救援“黃金72小時”遠去,醫學專家擔心,地震特殊的傷情數據作為寶貴的醫學資料,如不系統地蒐集整理,將是巨大的科學損失。

  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交通傷與創傷數據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繼紅對科技日報記者説,用已有的數據資訊來指導一線救災,實用價值很大,也是國際慣例。比如記錄下傷者受傷原因、受傷部位、傷情特點,獲救時所處的位置,能夠檢驗我們平時的地震避險教育是否正確;記錄急救層次,能夠幫助快速決策什麼樣的傷情前線必須處理,什麼樣的傷情可以疏散後送;記錄下具體傷情的處理措施及結果,能夠幫助了解什麼樣的急救技術適合地震傷患,在此類重大災害的傷員救治中還需要研發什麼技術加以應對……在爭分奪秒的災區救援中,這類知識儲備至關重要,將是拯救生命、減少傷殘的關鍵。

  “上前線需要傷情的正確處理知識,更需要有科學合理的組織。在大規模的災難發生時,組織能否有序,甚至比技術更重要。”周繼紅強調。從汶川地震的總結中也可以發現,缺乏地震有關的傷情比例分佈知識,就可能出現醫療人員、醫療物資和醫療器械分配不合理的情況,也會導致不適當的醫療救治措施,甚至産生嚴重的醫療後果。早期救治資料的嚴重缺失,使我們失去了認識和改進發展的機會,留下太多遺憾。

  2008年汶川地震時,現場的救治專家石應康等就曾通過《科技日報》呼籲,醫學界應該儘快採取措施,摸清受傷人員的基本情況、分類狀況和誘發病症,建立地震傷員數據資料檔案。

  汶川地震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5·12地震傷規律分析及應急救治技術規範研究”,周繼紅團隊承擔了該項目的第一分題“5·12地震傷情數據採集及資訊整理分析研究”。基於這一項目,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在中華創傷數據庫的基礎上著手進行災害醫學數據庫的建設,委託第三軍醫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市交通醫學研究所進行地震傷數據內容、規範標準和數據庫軟體的研發。

  地震傷情數據庫的錄入模組包含地震基本資訊,地震發生地人口、地理、經濟基本情況以及地震破壞情況,地震傷員傷情及救治資訊等三個部分,涵蓋病人基本資訊、受傷情況、現場救治、轉送和後送、急診救治、院內救治、診斷、並發癥、專科治療和出院等10個板塊。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採集了所有八千多例汶川地震傷住院病人的傷情資訊,分析發現地震前三位致傷原因是壓砸傷、跌倒/墜落和擠壓/掩埋傷,損傷最常見的三個部位為四肢、頭部和胸部,並揭示了汶川地震傷員救治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然而,數據蒐集並不容易。

  “當時,我們回頭想去蒐集傷情數據,但是發現,一些醫院的記錄往往只是一張紙,上面只有姓名和診斷,有的連名字都是錯的,病人及其診斷發生錯位……現場救治資料缺損嚴重。”回憶起當年建設汶川地震傷情數據庫系統的情況,周繼紅依然感慨,“地震急救,早期若不重視資料整理,後期數據丟失非常大,而這類數據是找不回來的。”

  國內的創傷工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關注本土的創傷數據庫建設,一些地區性的創傷數據庫也已經建立。但周繼紅表示,中國創傷數據庫的建設仍在起步階段,沒有能在我國創傷預防和救治研究及臨床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支援和引導,有一支穩定的專業隊伍去奉獻。”周繼紅強調,數據庫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穩定的研究團隊去進行持續性研究,而現有數據庫均為“民間行為”,力量分散,各醫療機構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意識也不夠;而由於缺乏經濟資助,政策和機制的長效支援,目前數據庫的建設多以科研課題基金為支撐,項目結束之後,數據庫的建設也隨之結束,無法形成良性迴圈。

  “不只是地震,如果有了健全的創傷數據庫,我們對交通傷和其他災難傷的救治能力都會提高很多。現在我們能做的,只能是事後補充。”周繼紅説,“創傷是我國45歲以下人員的頭號死亡原因,傷殘者更是觸目驚心。現在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為不斷降低創傷的發生和死亡率,實現創傷救治零死亡的夢,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記者了解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創傷數據庫系統。1982年美國外科醫生協會開始嚴重創傷結局研究(MTOS)。1989年美國國家創傷數據庫(NTDB)建立,該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創傷登記系統,截至2013年,收錄了美國和加拿大805家醫療機構的500多萬份創傷病例。

  英國建有歐洲最大的創傷數據庫——創傷審核和研究網,一半以上英國創傷機構加入了該網路和數據的積累工作,至今收錄了200余萬創傷病人資訊。

  馬來西亞衛生部支援建立了國家創傷數據庫,主要目的是獲得該國的創傷流行病學資料,如創傷發生率、危險因素和救治情況。

  “我們的中華創傷數據庫雖然也收錄了近300萬創傷住院病人資訊,對我國創傷規範化救治、救治技術和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動。”周繼紅説。但他憂心的是,這種課題式的“民間”行為能走多遠?“資訊化時代我們對災害傷患的救治何時可以基於科學數據的指導”?(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