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雞黍之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 發佈時間:2014-08-08 08:31:2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程天賜

  雞黍村所在的山東省金鄉縣雞黍鎮,我去過很多次,那裏現在是中國著名的大蒜之鄉。蒜農們有的成為知名企業家,把生意做到了國際上去。但我卻很長時間裏都不知道那裏發生過更著名的“雞黍之約”故事;雞黍村“二賢祠”(也稱“信義廟”),自漢代以來供奉著該村出生、吃黃米飯長大,後來成為誠信祖師爺的古代道德標桿人物範式和他的好友張劭。

  曾經年少無知的我,每回聽到雞黍這個地名,不知為什麼,腦中竟會閃過很不恭敬的字眼——雞屎。心想,怎麼起這樣俗的名字呢?後來知道典故來歷後,對雞黍二字陡增敬畏感,並對自己的淺薄、惡俗很是自責:世上還有多少文化寶貝,被人無知無畏地當雞屎一樣鄙夷、忽視和遺棄呢?不能不汗顏和警醒呀!

  由於遭“文革”毀壞,“二賢祠”如今只剩下遺址了,好在二賢的故事還在村中口口相傳,實誠的美德還是村民最可親可敬的性格。

  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山東金鄉人範式,字巨卿,年輕時在太學結識同窗好友河南汝南人張劭,字元伯。二人交情深厚。畢業臨別時,他倆約定,隔年相拜雙親,對方殺雞煮黍招待。

  兩年後,“雞黍之約”的日期快到了,張劭請求母親準備好酒菜等候範式。張母説:“已經分別兩年了,金鄉、汝南相距千里,你怎麼相信這話能當真呢?”張劭回答:“范巨卿是誠信之士,一定不會違約的。”張母説:“果真這樣,我就為你們釀酒,到時殺雞煮黍為他接風。”

  到了約定的日子,範式果然如期而至。他拜見了張劭的母親,和張劭飲酒暢敘,盡歡而別。

  後來,張劭病重,臨終嘆息道:“很遺憾不能見我友範式了。”這天,範式夢見張劭對他説:“巨卿,我已于某日死去了,另一天就要下葬,就此永遠陰陽兩隔。你即使沒忘了我,也見不到我了。”範式猛然驚醒,悲泣不止。他立即穿上與朋友相見的衣服,快馬加鞭趕赴張劭下葬的地點。範式還未趕到,葬禮已經開始,但棺柩卻怎麼也放不進墓穴。張劭的母親撫摸著棺木説:“元伯,你還有什麼願望嗎?”於是就把棺木停在外面一段時間。這時,就見有人素車白馬,一路號哭而來。張母説:“這一定是范巨卿到了。”範式趕到後,叩拜行喪禮,説:“張兄啊,生死異路,咱們就此永別吧。”説罷,範式拉著棺木上的繩子走在前面,棺木才開始移動了。範式為張劭修好墳墓,在墓地周圍種上樹木,一切收拾停當後才離去。

  範式、張劭,遠隔千里,如期赴“雞黍之約”,信義之風為世人所敬仰。範式為死友下葬的事跡在當時廣為流傳。他們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雞黍之約”因此成為“誠信”的代名詞,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建構産生了深遠影響。

  為紀念二位賢士,範式家鄉范莊村的老百姓把范莊更名為雞黍村;張劭故里汝南張莊的百姓將張莊改名金鄉鋪,並築“雞黍臺”供人憑吊。當時的山陽郡太守將二賢士情況上報後,漢明帝感其誠信,下撥銀兩,在兩地修建了“二賢祠”。

  歷代典籍,如《後漢書》、《搜神記》、《金剛經》、《元雜劇》、《喻世明言》、《山東通志》等,對范、張“雞黍之約”均有記載和描述。特別是明代馮夢龍的白話小説《范巨卿雞黍死生交》,使這個故事更加深入民間。

  詩人們借“雞黍”一典咏物傳情。唐代李白在《送戴十五歸衡嶽序》中説:“雞黍之期,當速赴也。”高適《贈別王十七管記》:“款曲雞黍期,酸心別離袂。”彥謙《道中逢故人》:“良會若同雞黍約,暫時不放酒杯空。”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明代秦士奇《過雞黍村感懷》:“千古論心地,山陽汝水頭。相看明月夜,猶是漢時秋。”……

  在古代,“雞黍”是款待客人的飯菜。黍也叫黃米,一般都是磨粉做成糕食用。以上詩文中,“雞黍”所指,已不再是單純果腹的食物,而是昇華為“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人際交往之間相互尊重、誠實守信的豐富文化內涵,蘊含著人們對信義君子人格魅力的永恒嚮往和禮讚。

  如今,距《後漢書》記述范張故事的年代兩千多年過去了,種大蒜的山東金鄉雞黍村民,種糧食蔬菜的河南汝南金鄉鋪村群眾,仍然都以“雞黍之約”發生地為榮,強化著一脈相承的誠信道德文化認同。

  雞黍企業家王翠英,與加拿大客商簽訂大蒜出口合同,三天后市場價格飆升,她嚴格按協議價格履行出口合同。被感動的客商後來為王翠英介紹來幾個國際大客戶。

  這些掌故説明,誠信立身君子風,人心向善,本沒有時代、地域之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