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博士駐村,垃圾堆裏忙“淘寶”

  • 發佈時間:2014-08-08 07:34:53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菜葉、西瓜皮、剩菜剩飯等生活垃圾,在江蘇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微生物發酵的副教授溫洪宇眼裏,全都是“寶貝”。在溫洪宇博士的推動下,他挂職“科技鎮長”的沛城鎮張樓村試點搞起了生活垃圾綜合利用。8月初,記者來到村裏時,由垃圾製成的沼氣成功“點火”,下個月,村民們可以免費用它燒火做飯了。而一條由垃圾再利用延伸出的集燃料、有機肥、生物殺蟲劑為一體的産業鏈也初具規模。

  垃圾變沼氣,不算新鮮事。多數沼氣池都以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家畜糞便作原料,使用生活垃圾,張樓村在徐州算是“先行者”。生活垃圾的處理,在農村是個“頑疾”,張樓村一直面臨“垃圾圍村”的困擾。沛城鎮城管中隊隊長郝敬欣告訴記者,張樓村2000口人,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有700多公斤。送到垃圾場填埋處理,運輸成本每噸250元。而且每萬人1年所産生的垃圾至少需要佔1畝地填埋。

  垃圾再利用,其中佔六成的可堆肥垃圾就可以就地“消化”,不僅省錢、節約土地,還能“變廢為寶”。正是看中這些,溫洪宇去年夏天到任後,瞄上了垃圾。不過,實現這一理想的關鍵,是要先完成垃圾分類。

  中午時分,張樓村72歲村民高志英正在做飯,家裏有2個村裏統一配置的紅、黑色小桶,上面分別寫著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在我們村,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知道咋樣扔垃圾。”老人熟練地將菜葉丟進紅桶,黑桶裏則放著塑膠袋等雜物。

  垃圾分類在我國搞了多年,想做好並不容易。記者又走訪了幾戶人家,發現戶戶的垃圾都能“分得清”。不過,村副主任惠振靜説,“最初村民們也怕麻煩,分垃圾的熱情不高。”溫洪宇接過話茬,“我們和村幹部每天做飯的時候就往村民家跑,不僅發宣傳單,還手把手教他們扔垃圾。”溫洪宇説,為了實現生活垃圾的再利用,他們從去年11月份就“鋪墊”垃圾分類,幾個月培訓灌輸,效果很明顯。保潔員每天到戶收垃圾,分得如何,一看便知。分得好的村民還能得到肥皂、毛巾等物質獎勵。

  後來,村頭建起一家沛龍沼氣公司,村民們能用上免費的沼氣燃料,分垃圾的積極性更高了。記者看到,村裏的沼氣管線正在鋪設,下個月就能完工供村民們使用了。溫洪宇帶記者到企業裏去看試驗效果,火苗“呼呼”的,一點不比天然氣差。公司老闆周慶運告訴記者,他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7個沼氣池,池容量達到1600立方米,還有幾套設備可以將沼渣加工成有機肥,沼液製成生物殺蟲劑。這樣,每天可以“吃掉”30噸垃圾,90噸人的糞便。

  企業出錢,科技鎮長出技術,雙方一拍即合,建起了垃圾利用産業鏈。周慶運算了一筆賬,每天産出的450立方米沼氣供村民免費用,他看中的是每天的30噸沼渣和50噸沼液,對外出售,僅每噸沼渣有機肥的純利潤就有200元。

  沛縣副縣長、科技鎮長團團長馬林告訴記者,沛縣是農業大縣,有機肥需求量約為每年50萬噸,可本地能提供的有機肥每年不超過5萬噸。“過去,一些農戶和小型廠家生産有機肥主要靠人畜糞便和農業廢棄物,不成規模。如果能利用好已有的垃圾收運體系,做好垃圾分類,生活垃圾會成為有機肥原料的重要補充。”馬林説,張樓村的垃圾綜合利用試點已取得初步成效,沛縣準備在其他村逐步推廣垃圾分類,再培育幾家規模企業,在垃圾裏淘出更多“寶”。

  本報記者 王 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