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南大旱曝水利設施短板 機井多中看不中用

  • 發佈時間:2014-08-08 07:06: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收麥之前就開始乾旱,家裏的地都撂荒了,每天吃水都要買,一個月光買水就要花掉100來塊錢……”近日,河南郟縣茨芭鎮山店村村民反映,再繼續乾旱下去,可能連水都買不到。

  記者從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今年入汛以來,河南省平均降水量114.5毫米,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59%,這一數字是1951年以來的歷史最低值,加之氣溫持續偏高、蒸發量大,河南省中西部和西南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夏旱情況。7月28日到31日,河南省出現一次較大範圍降雨過程,平均降雨量16毫米,但平頂山、南陽、許昌、洛陽、三門峽和鄭州西部等重點受旱地區降水偏少,旱情持續加重,抗旱形勢依然嚴峻。截至8月4日,秋糧受旱面積2714萬畝,其中重旱863萬畝,甚至有些地方已經絕收。旱情蔓延還導致至少70萬名居民出現臨時性吃水困難問題,當地政府正使用打深水井等方式來緩解旱情。

  一些受旱農民和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河南今年旱情,一是受極端天氣因素影響,二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後和監管乏力造成的惡果。

  至少70萬名居民出現臨時性吃水困難問題

  “玉米都卷葉了,花生也閉眼了,不澆水的話,連種子和化肥錢都收不回來。”週口太康縣五里口鄉村民魏女士告訴記者,“我婆家兄弟的兒子淩晨兩點起來搶水都沒有搶到,有的村民甚至就在井邊睡。”

  “機井剛開始抽出來的水都是黃泥糊,根本就沒法用,後來慢慢地變清了,但是水量很小,我這一塊兒地,三畝半左右,得澆一天。”魏女士告訴記者,她從淩晨4點多一直澆到晚上8點多,“還沒有澆透”。

  魏女士還告訴記者,如果一直乾旱下去,“按照我的澆法,估計一個星期就得澆一次地。”

  “澆這一塊兒地需要二三十塊錢的柴油,所有的地澆下來,一次需要100多塊錢。”魏女士指了指家用柴油拖拉機説,“這個柴油機耗油還是少的呢!”

  “機井打好後,配套一直不完善,只能用這個。”魏女士滿足地説,好歹莊稼幹不死,還有點收成,不然玉米連穗都長不出來。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玉米處於抽穗開花期,“正是需要雨水的時候,缺水就會減産。這樣乾旱下去,收成也最多夠成本錢,連人工費都保不住。”魏女士面帶愁容地説。

  然而,在平頂山寶豐、葉縣和郟縣等地方,正常年景本應該一人多高的玉米,現在卻不及膝蓋高,僅郟縣就有近4萬畝土地撂了荒。“6月以來,就沒有下過雨,我想買的種子不能退,放那兒,明年就不能再用了,誰也想不到,種上後一直不下雨。現在基本上絕收了。”葉縣楊莊鎮村民楊學兵説,馬上吃的水都快沒有了。

  “現在井裏面的水大概還有一尺多深,下面有十來臺泵,誰的泵放到最深處,誰才有可能抽到水,其餘的泵都抽不到水。”山店村村民告訴記者,由於降水稀少,不少鄉鎮的水井已經乾枯,吃水也成了問題。

  “每天淩晨3點多,就得爬起來佔地方抽水,誰家起得早,誰就先用水。”村民李宏衛告訴記者,由於水量少,原本要供十來戶人家吃水的井,現在只能勉強抽出兩桶水,還不夠一戶人家全天用。

  記者從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截至8月4日,全省山丘區仍有71.1萬人、10.7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性吃水困難問題,目前正在加緊建設應急飲水解困工程。由於降水稀少,近期河南郟縣地下水位目前平均下降了5~15cm,有的鄉鎮甚至下降了25cm。

  “買的拉糧食的三輪摩托車也被改成了臨時儲水車。誰家打水井有水了,就去誰家拉一點。”茨芭鎮鐵爐村村民劉保國告訴記者,每天買3塊錢左右,一個月光買水就要花掉100多塊錢。甚至有時候拿著錢,也買不到水。

  據了解,郟縣用於農田灌溉的22座中小型水庫中,21座已經乾涸,13條河流全部斷流。因為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全縣8353眼水井中,3500眼已經乾涸。原本供鐵爐村全村吃水的5口水井,現在基本上全部乾枯,“村里正在不分晝夜地打井,等這口300米的深井打好後,每小時抽出的水可以供20戶用。”

  “好多機井要麼配套跟不上,要麼抽不出來水”

  8月5日~6日,河南局部地區有一場降雨。“但是這場降雨分佈十分不均,持續時間短、局地性強,豫北降水較明顯,對豫北旱情有一定緩解。”省氣象局首席預報員説。

  “對平頂山地區來説,降水作用不是很明顯,舞鋼市和魯山縣西部降水量較大,約20~30mm,有些地區降水量僅有0.5mm的分散性降水,對緩解農業旱情沒有作用。”平頂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黃主任告訴記者。

  省農氣中心負責人説,旱情嚴重,除了氣象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田水利設施跟不上。

  “好多機井要麼是配套跟不上,要麼抽不出來水,很多已經報廢。農民自己打的壓水井大部分太淺,也沒有水了。”平頂山魯山縣馬樓鄉村民王久松告訴記者,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沙河渡槽工程修到這兒的時候,需要打地基,很多泵抽水。“從那以後,春天干旱來臨時,準備澆地,突然發現,水位下降了不少,已經不能帶泵了。所以就開始下去淘井,井圈是一米直徑的水泥管子,大概井圈下降70公分時,水就夠用了。”

  “今年6月,我發現機井水位又下降了約50釐米。”王久松説,山坡子地,打井就要打深井,至少得40米,前期投入至少7000元,“但是基本沒有人這樣打機井,投入太大了。種幾十年地,連一個打井錢都收不回來”。

  王久松還告訴記者,政府投資建設的農田小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一些機井不能用噴灌機抽水,不然井裏的水易被抽幹,必須用潛水泵,可潛水泵必須用電,機井附近又不通電,這就給群眾抗旱帶來不少難度。”

  “坡地必須得平,不然澆不了,地勢太高的,潛水泵也澆不了。”王久松嘆息地説,當初建的時候怎麼就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呢?

  對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省供電公司員工告訴記者,“按照我省目前電價水準和出資政策測算,增加一個排灌臺區,一年閒置10個月,加上折舊,一年供電公司虧損約1.5萬元。維護成本也不少,每年到抗旱季節,供電部門都要拿出兩萬多元維修。”

  在採訪中,王久松對政府投資興建的機井的品質表示不滿,由於項目施工方沒有按照建井標準施工,偷工減料,致使一部分機井坍塌等不能正常使用。“希望坍塌的機井早日修復好,能真正地解決老百姓種地澆水難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

  “機井沒水,幹渠斷流,水庫也基本上沒有水可放了,市區周邊農田已經不灌溉了,等於放棄了。”王久松説。

  近日,隨著高溫持續炙烤,平頂山白龜山水庫碧波盪漾的景象已蕩然無存,裸露的庫底上長出了雜草。“從去年七八月份開始,水庫的水就在慢慢減少。”岸邊的村民説。

  記者從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了解到,5月以來,平頂山平均降水量較多年同期均值少七成多。目前,為平頂山市城區承擔供水任務的白龜山水庫,蓄水量創建庫以來最低,已低於死水位(到該水位後不能再往外調水),嚴重影響到城市供水的可持續性。目前,平頂山擬二次啟用死庫容。

  專家:“不能雨豐而忘旱,臨旱再掘井”

  省農業廳一位官員説:“旱災持續時間長,經濟損失大,但是因為它比地震、洪水等突發自然災害來得慢,往往不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因此在處理和應對方面屢屢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河南中部的這場大旱,暴露出農田水利建設的不少薄弱環節,結合當前的極端天氣,有關部門應該厘清思路,著眼長遠,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提升其抵禦大旱的能力。”平頂山水利系統一工作人員説。

  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督察專員石海波告訴記者,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降水分佈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降水量和降水天數明顯變少,這就意味著,一方面發生災害性強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另一方面乾旱時間延長的概率也在增大。這對全省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能抵禦區域性的突發性強降水,還要加強蓄水性水利工程建設,保證乾旱時也能找到水源。

  與此同時,他還認為,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村抗旱隊伍呈現了結構性變化,這對抗旱隊伍的要求越來越高。“留守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兒童,挖溝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勞動力,昔日抗旱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需要各級部門迅速行動,科學應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開展抗旱保秋收、保人飲工作。”

  “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旱情的重視,深入指導抗旱保秋收工作,同時媒體也應肩負起呼籲的責任。”省農業廳一位官員説。

  “同時,還應該注意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標準,由粗放型的農業生産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能雨豐而忘旱,臨旱再掘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