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訪百年老店紐約救助站 靠培訓讓窮困者自立

  • 發佈時間:2014-08-07 13:39:00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紐約救助站的志願者正在整理收留女性流浪者的宿舍。

  【環球時報駐聯合國特派記者李秉新】“救助與慈善”的話題在中國總是新鮮的。近日,蘇州市救助管理站曝光有職業流浪者“日入四五百,懷揣港澳通行證”,該現象令行善的人有種被騙感,而6月底中國慈善家陳游標在紐約做慈善鬧出誤會,引來網民熱議。《環球時報》記者仔細看過美國媒體對陳游標的報道,有個細節是紐約救助站幾次阻止他向流浪者發300美元的現金。紐約救助站是個什麼樣的組織?為什麼會拒絕現金救助?美國又是如何救助流浪漢的?“首先聲明,我們不回答任何有關陳先生的問題。”在同意紐約救助站公關部主任約定的這個採訪前提後,記者對這家“百年老店”進行了實地採訪。

  由流浪漢創辦,有大富翁支援

  拉開曼哈頓拉法耶特街街角的一扇窄門,沿著幾節臺階拾級而上就進入了紐約救助站。樓房很老,大堂也不寬敞,但紐約救助站公關部主任米歇爾·圖爾森女士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的故事卻溫暖人心。圖爾森説,紐約救助站由傑瑞·麥克奧利夫婦于1872年創辦。傑瑞曾是一名浪跡街頭的“流氓無産者”。1860年入獄期間,他認真讀了《聖經》,對人生有了頓悟。出獄後,傑瑞與有著相似經歷的瑪麗亞結婚。那個時期正值歐洲移民大量赴美,紐約及其他城市的接納能力有限,許多貧困移民只能流浪街頭。傑瑞夫婦良心發現,於是開始在一所教堂接濟這些窮困潦倒的流浪者,讓他們在寒冷的夜晚有個棲身之處,這就是最初的紐約救助站。

  紐約救助站的發展離不開有實力的慈善家。後來,一個叫史密斯·哈池的華爾街銀行家結識了傑瑞夫婦。史密斯為傑瑞夫婦捐贈了位於沃爾特街的一所房子,使救助站名副其實。圖爾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史密斯此舉在當時還被許多人質疑“是不是真的值得”,但100多年過去了,史密斯的善舉早已被許多實業家仿傚。創辦人傑瑞·麥克奧利夫婦的不懈努力也成效顯著,全美國目前已有300多個類似的救助站,都是基督教會牽頭的私營機構,雖然各地的救助站互相沒有隸屬關係,但發展軌跡大體相似,而且經常有大規模的合作。

  流浪漢拿到現金救助要上稅

  紐約救助站的資金主要由基督教會和私人捐贈。圖爾森説:“由於我們對捐助資金嚴格管理,運營得當並救助有效,因此,救助站獲得的資金比較充足。”救助站財務主管告訴《環球時報》:“近年來救助站每年收到的捐款和支出都在500萬美元左右。去年稍多一些,有800多萬美元。其中約50%的支出直接用於救助項目,如購買食品、衣物、簡單的藥品、日用品等;約13%用於工作人員的工資,救助站約有30名從社會公開招聘來的正式職工,他們的收入標準由教會和社會捐贈者共同擬定;另外約37%的支出用於發展,也就是救助站要出去搞一些活動,讓社會充分了解無家可歸者的真實狀況,知道救助站在做什麼,以此獲得社會的理解和同情,同時進行籌款活動。”據了解,星巴克、TraderJoes超市和WholeFood超市等企業都是救助站的捐助大戶。

  約好的不談陳游標,但在《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中,紐約救助站的負責人又沒有刻意回避。圖爾森説:“我們救助站的確有規定,不能向流浪者直接發放現金。一來會擾亂金融秩序,現金髮到手裏就等於有收入,在美國有收入就要報稅,可是你能指望流浪者獲得300美元的收入還要上繳一筆稅款嗎?但有了收入不報稅就是違法。美國在這方面的法律非常嚴格,我們不想讓這些可憐的人在還沒有解決生計問題時又陷入違反法律的境地;二來我們不能掌握這些人拿了這筆錢會去幹什麼,有些人酗酒成癮,有些人吸毒不能自拔,這些現金救不了他們,反而會助長他們的不良行為。陳先生捐助的錢只能用於購買食品,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專款專用,等這筆款項用完後,救助站會出一份詳細的經費使用報告給陳先生。有些慈善家捐款都是按特定的項目代號進行捐助,這樣比較便於管理,捐助者也放心自己的捐助不會被挪為他用。”

  紐約救助站不上街提供救助

  “只要願意來救助站求救的,我們都歡迎。被救助的前提是自願,流浪者必須自己來救助站登記,請求救助才會被救助,救助站不會主動上街尋找流浪者提供救助。”圖爾森的這番話,或許講出了紐約救助站和蘇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個不同。來救助站的,有因家中失火或颶風等天災造成的無家可歸者,也有常年缺吃少穿的流浪漢,還有些是逃避家庭暴力或吸毒、酗酒成癮不能自拔的人。

  據圖爾森介紹,流浪者來救助站要先填表,提供資訊備案,這是美國法律對流浪者和救助站的監督,也是對捐助者負責。填完表後,救助站還要對流浪者進行全面檢查,如核實流浪者身份,看是否是在逃犯罪嫌疑人,是不是非法移民,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這些人是不在被救助之列的。如果查出流浪者患有某種疾病,救助站有義務向他們提供基本的非處方藥,如果流浪者需要的是處方藥,救助站有義務帶流浪者去醫院就診,如果流浪者沒有醫療保險,救助站也就無能為力了。

  來紐約救助站的流浪者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只來吃飯,吃完就走,不會留宿。《環球時報》記者在救助站廚房看到,廚師正在準備當天的晚餐,主食是米飯,主菜是洋蔥、青椒和胡蘿蔔“大鍋燴”,墻角還堆著有些“疤痕”的蘋果。餐廳不大不小,可容納100人左右就餐。每天晚上都有四五百人來救助站,大多數人領完餐後,或席地而坐,或拿了就走。

  救助站現有7層,5至7層是加蓋的。1層有個多功能廳,白天開會搞活動,晚上可以吃飯、祈禱、睡覺,到了重大節日還在這裡派發個人日用品和小禮品等。2層是接待區,3層和4層分別為女宿舍和男宿舍。擴建辦公室工程師漢克·齊培達告訴記者,雖説是老建築,但紐約的樓房基礎打得很好,加3層沒問題。5層和6層將擴建為宿舍區,7層改為辦公層。

  經圖爾森同意,記者來到女性被救濟者的宿舍。宿舍很乾淨,擺放著15張上下鋪,靠墻還排滿櫃子。嶄新的傢具和雪白的被褥都由名為OneKingsLane的公司捐助。宿舍配有洗衣房,放著七八台滾筒洗衣機。一名50多歲的女志願者帶著幾名高中女生在搞衛生。女宿舍負責人瑪麗安對記者説,現在收留了13名女流浪者,冬季還要更多一些。她們每天傍晚回來吃飯,然後在這裡住宿。瑪麗安每天都要與女流浪者單獨談話,增加對她們的了解。“這些女性有的是遭受家庭暴力逃出來的,有的原來是性工作者。還有的吸過毒,更加脆弱,對她們只能以疏導為主。”瑪麗安説。

  男性被救助者宿舍床位更多一些,有些人在整理自己的雜物,有些人在睡懶覺,還有兩個人在悠然地下棋,對《環球時報》記者的提問都婉言拒絕。

   提供救助者不求功利但求實效

  對需要救助者來説,除了物質的關懷還要有精神的關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救助站設有單獨的電腦室和教室。據圖爾森介紹,救助站開設一些培訓項目。救助站不僅為流浪者提供衣、食、住等最基本的生存救助,還要想辦法讓流浪者走出困境,自食其力。救助站有專門的志願者給流浪者授課,從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的課程都有,因人施教。救助站還與職業介紹所聯繫,幫助經過培訓的流浪者尋找就業機會。

  圖爾森説:“培訓是個新設立的項目,以前沒有,因為我們這裡流浪者最多只能住9至12個月,而且能接受培訓的流浪者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教課的都是志願者,有成年人,也有在校學生,他們通常是在下午放學後到這裡工作一兩個小時。志願者沒有任何報酬,完全是自願。有些學生需要我們開證明給學校,大部分人什麼都不要,完全憑仁愛之心。”

  圖爾森説,紐約救助站目前與中國沒有交流,對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狀況也不了解。她認為,紐約救助站給流浪者提供比較人性化的救助是出於人道考慮,如果大家都能秉承仁愛之心伸手幫一下,受助者一定會記住你的。142年來,紐約救助站就是這樣不求功利但求實效,一點一點走過來的,事實證明很有效果,在社會上形成很好的口碑。有些流浪者脫貧了還回來捐款捐物。有些大公司和個人不計回報長期捐助,但時間長了,人們就會記在心裏,公司聲譽和效益也會有明顯提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