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體系設想
- 發佈時間:2014-08-07 08:59:4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互理解的先決條件是要形成一種妥協導向的思維模式,摒棄對抗心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務艱巨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全球國際治理危機。沿襲至今的全球國際治理體系有兩大基石:一是作為二戰戰勝國的各大國扮演的一種特殊角色;二是存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對抗。在20世紀90年代,其中一個超級大國俄羅斯失去了制定全球政治規則的能力;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則自詡是全球無可置疑的領導者。
這場危機是顯而易見的。在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隨著實力的增強已經對這個全球治理體系感到不滿。
首先,俄羅斯對於它只能聽命于西方國家就各種重大問題——包括事關俄安全利益的問題——所做的決定,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大的不滿。
其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其他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對於現行的這一全球治理體系也開始表現出不滿,主要是不滿于它們在這個全球政治體系中所處的從屬地位。這些國家推動了20國集團(G20)框架內國際磋商制度的建立並使其作用日益顯著,加強了它們在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和投資交易中的地位。到2012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和20國集團中其他成員國(不含七國集團的成員國)的GDP總量已經佔到全球的約45%。
最後,七國集團中的一些國家也已經下決心要增強它們在全球決策中的影響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它想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軍事和國防工業綜合體系以增強其安全能力。
在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隨著實力的增強已經對這個全球治理體系感到不滿
全球治理體系的危機
目前的這個全球治理體系正在失去它的力量。在歐洲,危機十分明顯,無論國家邊界的神聖不可侵犯還是制度的穩定性都沒有完全得到保障。在亞太地區,現有的國際機制的有效性正在受到質疑。中國、日本和南韓都認為國際社會和全球機構未能解決或減緩它們對於自身安全的擔憂。結果,這三個國家都撇開國際機構,試圖自己解決它們的問題。
這樣做的後果自然是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對現有國際機構的信任每況愈下。一方面,國家之間關係的不確定性和緊張程度不斷升級;另一方面,對於推進貿易和投資的各種限制卻越來越多。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具體表現:
非常明顯的是,朝鮮認為只有加速發展它的核武器和導彈計劃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導彈計劃也被用作它謀取經濟利益進行政治和外交談判的籌碼。由幾個大國發起的六方會談一直未能解決核武問題,甚至沒有對這個問題産生一點實質性影響。近年來,關於朝鮮半島的未來,不確定性一直在增加。
中國南海和東海地區的領土爭端顯著升級。當事各方正在從口頭攻擊升級為要搶先實現對爭議地區的實際佔有和控制。結果,小的衝突事件極有可能演變成武力對抗,導致全面衝突爆發。到目前為止,傳統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一直顯得無能為力。
由於地區性的領土爭端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東亞地區的海上交通和經濟活動的安全性正在下降。不僅有傳統的國際犯罪團夥不斷作案,那裏的政府也單方面地對外國施加了種種限制。由地區性的國家來維護國際法規則,這多半不會有什麼效果。
事實證明,按照傳統方法通過國際干預來解決地區國家所出現的政治動亂是毫無用處的。在泰國出現的宗教與種族衝突就是例子。國際調解要麼被衝突雙方拒絕,要麼沒有效果。
現有的全球政治模式無法解決處於分裂狀態的國家的問題。朝鮮半島的形勢就是如此。現存的問題都是各自處理,而不是通過共同努力,自然不可能徹底解決。
最後,但絕非不重要的是,現有的全球治理模式無法有效控制這個地區的武器和軍事集結,其他地區其實也是如此。
這表明,有必要在全球範圍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安全架構,在亞太地區尤其有此必要。
當今的世界形勢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單一或兩個全球力量中心無法保證可以解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衝突,也無法維護和平與安全
新體系遵循的主要原則
那麼,這個全新體系應該遵循哪些主要原則呢?
1.這個新體系應該建立在多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基礎上。十分顯然,當今的世界形勢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單一或兩個全球力量中心無法保證可以解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衝突,也無法維護和平與安全。出於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兩方面秩序的需要,這種全球新秩序可以也應該是一種多中心的格局。
2.這個新體系應以權力和責任的層級為前提。這一地區各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能量以及能力顯然是有差別的,因此,它們所承擔的維護全球和地區安全的責任也有差異。它們在維護安全包括解決地區問題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這個地區如果仍然固執地堅持一致同意的原則,無視不同國家能力上的差異,那麼就會嚴重削弱建立多邊框架的可能性,使其無法在處理緊急問題上有效發揮作用。這一點是在建立這個新的體系時務必要考慮的。
3.這個新體系應該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現行全球治理體系的弊端源於這個體系在世界各國的能力已經有了顯著變化時不能與時俱進。各個國際成員的相對實力有了變化,它們在維護安全方面的角色和責任也應該有相應的變化。
4.這個新體系應該認識到必須對具體問題和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切忌套用一個模子。適用於某些情況或某些國家的原則和方法常常不適用於另外的情況或國家,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例如,關於民族自決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兩者孰輕孰重的爭論,如果不考慮具體問題的特點,那就只不過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學術辯論而已。關於用什麼辦法才可以通過國際努力來解決雙邊的或內部的衝突和爭端,這個問題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答案。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所有四個原則是互有關聯的,缺一不可。
權力和責任的層級結構不能脫離多中心原則,只有存在著多中心,這個層級結構才能夠起作用,相對説來,才不會欺淩弱國。另一方面,這種多中心層級結構的效能又只有在滿足動態平衡原則的條件下才能夠得到發揮。否則,這個體系從形式到機制都不能跟上變化的形勢,從而被人為僵化。最後,如果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拿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來,要這個體系實現動態平衡也是一句空話。
全球秩序應該是多中心的,大地區的內部也應該有多個中心,包括亞太地區。這種新的全球秩序,其模型應該是一張網路而不是一座金字塔
亞太地區新的安全模式
基於上述原則為亞太地區設想的這個新的安全模式應該包括如下特點:
1.這個新體系應該是全方位的。涉及軍事、交通、資訊、生態、貿易、投資和應急響應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都應該被視為統一的國際安全框架中的一部分。
2.那種在原來體系中從單一的全球權力中心出發來處理問題的安全觀已經過時,應該摒棄。全球秩序應該是多中心的,大地區的內部也應該有多個中心,包括亞太地區。這種新的全球秩序,其模型應該是一張網路而不是一座金字塔。
3.與上世紀70到80年代成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OSCE)時的情況不同,在亞太地區,不宜簡單地只用一種囊括一切的模式來討論和解決這個地區的安全問題。在處理重大任務時,應該將所有現存的國際機構都運轉起來,包括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亞峰會(EAS)、東盟(ASEAN)相關的國際組織以及其他組織。
4.多邊外交並不意味著各個國家不可以自己決定如何行動。在現實中,沒有一個獨立國家會放棄它的主權,它一定會根據自己對威脅的判斷和自己所擁有的應對手段來執行相應的防衛策略。
5.單一的全球權力中心(或者在冷戰時期的兩個中心)消失,並非意味著就沒有權力和責任的層級的存在。不同國家的大小不同,它們的經濟和軍事潛力以及政治影響力也不同,因此,它們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和所擔負的責任自然也不可能相同。由於客觀原因,在一個地區中總會有一些具有戰略能力的國家,它們有可能為自己所在地區的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亞太地區的這個新的安全架構一定要把這個地區的主要國家都包括進來,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以及東盟諸國。在這個地區其實早就存在著這種國家之間的必要互動。
6.一個安全體系能夠有效運作,前提是它的主要成員國必須經常參加到對話和協商中來,通過這種方式增進對於彼此立場和共同關心的問題的理解。這種相互理解的成果必能在各成員國在現有的各種多邊框架和論壇中所採取的立場和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
7.相互理解的先決條件是要形成一種妥協導向的思維模式,摒棄對抗心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務艱巨。可以把敦促這個地區的四個主要國家即中、美、日、俄共同做出政治決議作為這個過程的開始。儘管烏克蘭危機加大了這個任務的難度,但是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和客觀的需要最終必能促使這四個國家達成互相接受的決議。
8.形成妥協導向的思維模式是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種新的安全架構的必要條件,至於如何形成這樣一種思維模式,則應該充分發揮地區專家群體的作用。專家們具有處理安全事務的專業能力,了解政治精英們的優先事項,這樣,他們就具備了獨特的優越條件,能夠就如何解決衝突、加強地區安全提出可以接受的建設性意見。
世界經濟與國際事務研究院(IMEMO)是俄羅斯著名智庫,除了提出加強亞太地區安全的一般原則,還針對重大安全挑戰提出過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在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其一,繼續利用六方會談推進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全。 六方會談的五個參加國(除朝鮮外)必須密切合作以協調他們在第五工作組會談中的立場。這是為討論東北亞的安全,朝鮮不是非參加不可。
其二,協調這一對話機制的活動,使之與其他多邊框架主要是東亞峰會的活動密切配合。
其三,努力在區域性多邊框架內部和在不同框架之間建立起信任和發展合作。關於美國聯盟問題,我們認為應該促進主要防禦聯盟(美日聯盟和美韓聯盟)、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對話,最好能夠仿傚北約-俄羅斯理事會組成一個新的國際機構。
其四,將政府專業人士正式吸收到專家討論中來,使用“一軌半”方式推進這種對話。
ā跬呶骼鎩っ綴找夫(Vasily Mikheev) 作者為俄羅斯 世界經濟與國際事務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委員。王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