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微生物肥料引領肥料産業發展新方向

  • 發佈時間:2014-08-07 08:31:3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梅隆

  不可否認,化學肥料的應用對於糧食單産的提高、保障農産品的供給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解決了人口不斷增長的吃飯問題。

  但是,長期過量不合理的化肥使用,讓我們賴以生存的耕地“越喂越瘦”,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同時為生態環境與農産品品質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如今,過度依賴化肥等化學投入品的傳統農業已難以為繼。

  日前,在河北保定召開的“中國首屆生物菌肥創新應用高峰論壇”上,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檢中心主任李俊表示,微生物是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突破口,微生物肥料將成為引領未來肥料産業發展的新方向,支撐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個奇跡的背後,是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細作”。由於人多地少,我們的耕地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進行休耕與輪作,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為了保障糧食的有效供給,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進入化學農業時代。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産和使用國,氮肥用量佔全球總用量的30%,且肥料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氮肥的利用率僅35%;我國單位面積化肥用量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利用率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

  李俊説,由於長期不合理使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的活力,導致耕地生産力下降,我國化肥報酬急劇遞減:1975年,每公斤化肥能生産25公斤穀物,到2005年,每公斤化肥只能生産10公斤穀物,30年遞減了50%~60%。

  分析其原因,李俊表示,過量不合理的化肥(尤其是氮肥)使用,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功能微生物區係結構的失衡;加上農藥與除草劑殘留、重金屬與抗生素污染等,導致土壤不堪重負。長期大量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土壤處於“亞健康”狀態,失去了活力;土壤不健康,也造成了農産品品質下降。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耕地逐年減少,水資源嚴重短缺,耕地生産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如何保障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將是中國面臨的一大課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得好。如今,“舌尖上”的安全已成大眾關注的熱點。李俊認為,要保障人的健康,源頭就是要保障土壤的健康。微生物製劑以及微生物肥料,能消除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質,分解如秸稈等有機物料,對提升土壤活力,保障土壤健康與農産品品質提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實踐證明,微生物肥料能提高農作物産量、改善品質、增強作物抗逆性、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土壤活性等功能,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美國科學家甚至提出“用微生物養活世界”。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物肥料産業的發展,國務院發佈的《生物産業發展規劃》,把生物技術定位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生物肥料列入科技部發佈的《“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重大生物産品之一。針對我國化肥使用超量、低效、耕地品質逐年下降的突出問題,以減少化肥施用量、改善耕地品質為主要目標,開展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産業化。到目前,國家跟進的支援生物肥料産業化發展的項目接近10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目前,我國微生物肥料主要有三類,分別是農業微生物菌劑、生物有機肥、複合微生物肥料。我國微生物肥料企業總數目前在950個以上,年産量1000萬噸,年産值150億元。截至2014年6月,農業部登記註冊的産品有2015個。近年來,我國微生物肥料每年應用面積超億畝,大多數在蔬菜、果樹、中藥材、甘蔗等經濟作物上使用。

  與國外相比,新的功能菌種的研發、科學合理的工藝、産品品質的提高、生産成本的降低、應用效果的穩定等問題,仍是我國微生物肥料産業面臨急需解決的課題。

  李俊認為,未來,有機物料腐熟菌劑、土壤修復菌劑、根瘤菌劑和溶磷菌劑,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專用的功能菌劑、生物有機肥、抗旱菌劑等産品,將成為研發推廣的熱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