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裏的漫天晚霞
- 發佈時間:2014-08-07 08:31:3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海濤 通訊員 王毅亭 尹祖濤
在河南省封丘縣應舉鎮龍化村,有這樣一支老年隊伍,他們在豐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十年如一日義務勞動,服務鄉鄰,受到村民的尊敬和稱讚——他們就是龍化村老年協會的成員們。
協會會員的那塊胸牌,成為“金不換”的榮譽
出封丘縣城沿新長公路往西十幾裏,向北是一條筆直的水泥路,路的兩旁是繁茂的楊樹和碧綠的田野,路的盡頭便是龍化村。
“你們村的街道真乾淨啊!”見記者發出這樣的感嘆,路邊一位正在家門口擇菜的大嫂搭話説:“村裏老年協會的人一星期打掃兩回,咋能不乾淨?十來年了,俺村都是這麼乾淨。”
“三夏”剛過,驕陽正濃。十字街西北角上的老年協會活動室裏,有拉弦的,有唱戲的,熱鬧非凡。會長趙書香介紹説,龍化村老年協會成立於2003年,當時村裏以老年人為主的秧歌隊活動開展得很好,因為秧歌隊的不少成員在村裏德高望重,村“兩委”就倡議成立老年協會,一是搞搞村裏的文藝活動,二是調解一下鄰里糾紛。
如今,老年協會無論成員人數還是活動內容,都有了很大擴展。協會成立時只有七八個人,現在已發展到63人,佔全村老年人的1/3,以老黨員、老幹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師和覺悟較高的村民為主。這些老人詮釋著文明鄉風,傳遞著善與愛的溫暖。“協會給每個成員發一個印製的胸牌,在龍化村群眾的眼裏,那塊胸牌已經成為‘金不換’的榮譽。”
協會秘書長張殿彬是一位退休教師。他説,義務打掃村內衛生,維護村容村貌是老年協會的日常工作之一。這項工作並不繁重,但一週兩次的全面打掃,清運垃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還是讓人對這些老人肅然起敬。
除了清掃工作,協會成員還主動投身到村裏的其他勞動中。前幾年,連接龍化和西邊幾個村的一座橋的橋板被壓斷了,老年協會裏有泥瓦工還有退休工人,他們帶領幾十個老人硬是用千斤頂頂著橋板,一點點用磚塊和水泥做成墩子,把橋修好了。
“有了協會,不用擔心空巢老人問題,村內很多矛盾化解了”
在龍化村村支書趙士舉眼中,老年協會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義務勞動方面,他們還能幫助村裏開展工作,帶動村裏的好風氣。“村裏八成左右的年輕人外出打工了,村裏的公共事務大多靠老年協會來完成。有了老年協會,我們不但不用擔心空巢老人問題,村內很多矛盾也化解了。10年來俺村沒有刑事案件,沒有人陳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老年協會。”趙士舉説。
村裏修路或者搞其他工程,協會成員就成了義務監理。有一次鋪修水泥路時,施工隊因為趕工期,沙子和水泥攪拌不均勻,老人們立刻要求停工,直到負責人承諾保證品質才允許他們繼續施工。如今,村裏的水泥路已經使用了5年,路面依然平整完好。
鄰里糾紛是農村最常見的事,也是很多人最頭疼的事。由於老年協會成員大多德高望重,調解鄰里糾紛反而比村支部和村委會出面更簡單方便,他們便當起了“糾紛調解員”。
“老年協會在樹新風方面也是好幫手。”村委會主任張建軍介紹,村裏的知客全部是老年協會成員,原來村裏的紅白喜事辦得比較大,往往一家隨一份禮,全家上陣吃酒席,甚至包括走娘家的閨女。前幾年,老年協會發出了倡議,紅白喜事村內親友一律只隨禮,不待客;隨禮標準、招待標準不得超出正常水準,老年協會負責監督。知客會員們既幫事主辦事,也起到了直接監督作用。如此一來,平均每家辦事能少擺20多桌,可以節省6000多元,大大減輕了事主的負擔。
白髮裏藏著熱誠,皺紋裏寫著善良
知道誰家有了困難,協會成員都會主動幫上一把。老人們的行動,讓人感到他們花白的頭髮裏藏著的都是熱誠,層疊的皺紋裏寫著的都是善良。
村裏一戶人家,只有年高體弱的老兩口,家裏水泵壞了,沒人修;玉米棒脫完粒,卻為怎麼裝袋犯了難。老年協會得知後,用一天時間為老人家修好了水泵,把玉米粒裝好袋,並拉走了玉米芯等垃圾。
他們的熱心和援手不僅溫暖了村裏,還感動了外村人。去年,83歲的會員邢德山去鄰村看戲,路上遇到一位步行的老大娘,得知老大娘也是去看戲,便讓她坐上了自己的三輪車。聽説老太太還想去閨女家串個門,散戲後,邢德山還不辭辛苦地把老太太送到了閨女家,弄得老太太逢人就誇龍化村的人好。
老年協會所做的一切都是義務的,沒有任何報酬。前幾年村裏的年輕人對自家老人加入老年協會不太支援,有的甚至明確反對,“加入協會,白掏力,啥也沒有,還不如在家歇會兒咧。”但隨著老年協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尊敬,這種聲音沒有了。誰家的老人加入老年協會,兒女們出門都覺得光榮幾分。
採訪結束,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老年協會活動室門前已經圍滿了人,老人們吹拉彈唱,自得其樂。圍觀的村民時而鼓掌喝彩,看得入味。
此時天邊漫天晚霞,紅得醉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