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ST公司演繹保殼三十六計

  • 發佈時間:2014-08-07 06:36:53  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被暫停上市的兩隻ST股票6日恢復上市。其中,*ST金泰由從事醫藥業務轉型為黃金珠寶貿易及雲計算業務,股票恢復上市後在風險警示板交易,恢復上市首日的股票簡稱為“NST金泰”;*ST鋅業可謂“雙喜臨門”,不僅2013年凈利潤因債務重整而高達41.78億元,而且交易所還撤銷了股票交易退市風險警示,公司股票簡稱變更為“鋅業股份”。

  *ST金泰與鋅業股份成為2014年首批恢復上市的股票。數據顯示,在目前A股、B股市場上40余家ST公司中,半數以上公司今年中期業績依然堪憂。業內人士認為,退市風險較大的部分ST公司或在下半年紛紛使出保殼自救“三十六計”。

  無中生有

  債務重組扮靚業績

  6日恢復上市的*ST金泰和鋅業股份都有債務重組的影子。其中,*ST金泰2013年底與深圳市中南聯合實業有限公司簽署了《債務重組協議》,中南聯合享有華夏貿易約4740萬元債權,中南聯合擬在華夏貿易現金償還2700萬元後,豁免剩餘債務。通過債務騰挪,此前一直處於資不抵債又無融資能力的*ST金泰在2013年度成功扭虧。

  鋅業股份的債務重組收益更是堪稱“無中生有”的典範。法院于2013年12月31日裁定公司重整計劃執行完畢,使得鋅業股份獲得的重整收益高達40.5億元。根據年報 ,2013年公司總共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7億元。這意味著,雖然鋅業股份凈利潤同比大增219%,但利潤貢獻均來自於債務重組收益。

  將鉅額債務以及劣質資産清理後,固有資産能夠維持正常運營的,上市公司常會通過開源節流壓縮成本的方式努力恢復原有業務的盈利能力。以鋅業股份為例,2014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為9.5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670.23萬元。公司在解釋業績增長的原因時表示,強化公司內部管理,努力開源節流、降本增效,是導致主營業務利潤增加的重要因素。

  業內人士認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通常會選擇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該人士介紹説,最典型的莫過於目前仍處於停牌狀態的*ST賢成。“公司因為被大股東瘋狂舉債而拖垮,最終相關債權人的清償率只有3%,但重整草案中對於債權人的條款均獲得了通過,公司在2013年確權的8億多元債務,上市公司僅需承擔3000萬元的有限責任。這創下了中國上市公司清償率之最。”

  拋磚引玉

  注資刮骨改頭換面

  一些民營企業通常採用先“拋磚”再“引玉”的方式對原有資産和業務進行置換。*ST金泰為恢復上市謀劃業務轉型,先是確定了黃金珠寶貿易的轉型方向,公司于2013年8月在香港成立全資子公司,開展黃金珠寶貿易業務;隨後在恢復上市當日,公司定增預案出爐,擬募資16億補充流動資金並投資雲計算産業。

  還有的公司則在“資債兩清”後著手考慮引進重組方。近日傳出協鑫集團及其他幾家光伏企業已開始與*ST超日接洽談判的消息。業界普遍認為,作為競購者之一的協鑫集團收購超日的意圖主要是想借殼上市。而*ST賢成也在退市邊緣抓住救命稻草,公司擬出售經營性資産,同時發行股份購買青海春天藥用資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股東所持股權。這也就意味著,*ST賢成的經營資産將由煤炭行業變身為稀缺的冬蟲夏草保健醫藥這個“朝陽産業”。

  也有上市公司目前雖然已經“拋磚”,但“引玉”並不成功。以*ST天威為例,在多晶硅投資熱潮高漲的時期,*ST天威砸下鉅資投建和參股多個多晶硅廠,2008年後多晶硅行業一落千丈,*ST天威的業績也深受拖累,最終不得不撤資,集中力量發展輸變電設備主業。由於*ST天威為中國兵裝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平臺,一直存在資産注入預期,但目前為止尚無相關動作。

  壯士斷腕

  變賣家當只為自救

  有些虧損不太嚴重的ST類公司則利用虧損資産剝離等方式謀求自救。以*ST三鑫為例,因特種玻璃價格大幅下降,公司2012、2013年分別巨虧1.3億元和5.5億元,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除了對巨虧4億元的海南中航特玻子公司進行債務重組之外,日前又做出決定,擬將所持廣東中航特玻51%的股權轉讓給公司大股東中航通飛。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公司2014年度合併報表範圍將發生變化,廣東中航特玻將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公司內部人士透露,伴隨著特玻行業好轉,公司蚌埠三鑫子公司已實現扭虧,海南子公司的債務重整也已完畢,公司上半年的市場訂單較為穩定,實現了産銷平衡。公司預計,上半年虧損在4000萬-5500萬元之間,較去年同期的1.14億虧損額大幅減少。

  *ST遠洋此前成功變身中國遠洋也與“變賣家當”的成功操作有關。2013年,中國遠洋因連續兩年虧損步入*ST行列,變賣資産成為公司當年主要扭虧手段,先後將旗下中遠物流、中遠集裝箱等相關股權出售,共計獲得179.2億現金。

  券商人士表示,通過“壯士斷腕”式的資産剝離,配合其他主要業務板塊瘦身,一方面可以實現産品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公司財務負擔減輕。“但這種資産剝離通常不具備可持續性,且面臨相關審批難通過的風險。”該人士強調。

  以逸待勞

  獲取補貼熬過難關

  財政補貼也是ST公司渡過難關的一大利器。2013年11月中旬,南寧市政府一紙2.9億元財政補貼決定,讓*ST南化成為資本市場年度獲得補貼金額最大的企業之一。據*ST南化三季報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1.96億元,而在這筆補貼到位之後,*ST南化表示該經營性財政補貼將被計入公司2013年度損益,2013年度凈利潤、期末凈資産變為正值,成功化解退市風險。

  大部分地方國有企業在一般計策無效的時候,都會使出政府補貼這一招。地方政府出於就業、稅收、政績等多方面的考慮會伸出援手。上市公司通過政府補貼,沒有任何代價的化解退市風險。

  專家表示,近10年來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比例不足1%,而納斯達克及英國股票市場的退市比率分別達6%、12%。長期以來,正是由於上市公司殼價值的扭曲,退市案例較為稀少。讓那些已經沒有實質業績,同時産能過剩的企業退出資本市場,對整個經濟轉型、産業升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數據顯示,從2014年中期業績預告來看,40余家ST類上市公司中,除了*ST三維*ST鳳凰等14家公司業績預喜之外,包括*ST天業*ST傳媒等20余家公司續虧或首虧。下半年保殼“三十六計”仍將不斷演繹,且在第四季度有望達到高潮。

  據《中國證券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