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筆飛墨走精靈出 得于象外意無窮

  • 發佈時間:2014-08-07 01:29:18  來源:遼寧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精氣神!這是張暉畫作撲面而來的生動氣質。氣質中深蘊著一種彌足珍貴,此種貴,貴在不斷掘進傳統,碰撞出火花,在筆墨中閃耀,吸引你一次、兩次乃至更多的駐足。畫作一枝一葉總關情,一筆一墨出精靈。

  20多年來,張暉專攻中國畫的寫意花鳥,完全把自己沉浸于純粹的藝術中,物我兩忘。學習、借鑒、探索、實踐,書法、詩歌、國學、歷史,廣涉獵不停歇。他厚積薄發的中國寫意花鳥畫創作,其技法之精到、文化意蘊之廣博、藝術精神之鮮明,于構圖、線條、墨色間淋漓詮釋。畫面無功利,純真、天真、稚真,一派真氣;趣味、情味、意味,味味耐品,呈現著一種清新的“暉式美麗”,釋放出融中國畫傳統精華于自我筆墨中的獨特魅力。

  蘭竹寄情 筆墨寫心

  “如蘭如蓮世間清品,若竹若谷賢者虛懷。”四君子,尤其是蘭與竹,是張暉繪畫的至愛,更是他藝術魅力與文化修養的集中呈現。以蘭竹寄情寓意,是中國文化精神元素的外化。孔子曰:“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蘭花堅定優雅,沁潤大美,是人格與氣節的象徵。

  張暉畫蘭,回歸生命本原,延續民族審美價值與前人文脈,且自成一格。君子之風、君子之道、人文精神與道德認同透過蘭花承接前人,傳續後輩。對當今的物質社會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啟迪。

  他的畫蘭佳作《暗香》,一改通常一叢、兩叢的表現手法,把有根的多叢蘭畫到了大自然中去,映襯著遠處碧波盪漾的湖水,若隱若現的青石,幽蘭被賦予了活潑的生命,手法擬人,開一代新風。筆下蘭枝似一群嬉戲的孩童,在奔跑、追逐、回首交談;在轉換隊形、牽手、呼喊。所有蘭枝之間都在對話交流,或輕言細語,或急促招呼,或開懷大笑,或低眉淺笑。細細品來不得了,蘭枝從開始到結束筆墨不斷,起承轉合,濃淡疾徐,自如變換,拉長的線條、躍動的節奏,使畫面富有流動的氣韻。舒展、悠揚,暗香浮動,沁人心脾;清麗活潑,充滿生機。

  《蘭外清風春未老》、《花開喧和有溪聲》、《倚石旋題詩》等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或飄逸清秀,或枝葉繽紛;或刪繁就簡,或線條交織。不泥于形,意筆出神,視覺的美感和心靈的愉悅不期而至。 “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然可得也。 ”

  史上畫有根竹子的畫家稀少,張暉有膽有識,師古石濤並出己意。他畫竹筆意縱橫,遒勁不羈;書法入畫,行草意、金石氣。代表作《虛心勁節》,強調竹竿氣節,簡化了葉子。雨後的竹葉稍打開時,竹竿向上的感覺強勁而明晰。竹的修長、舒展、傲骨拔地而出。這是經得住風雨、骨骼清奇、生命力頑強的竹子,不僅畫出了畫家的心性,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可貴品格。

  深植傳統 多重養成

  張暉繪畫人生中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與轉折,當數赴京參觀第八屆全國美展時,偶遇上海博物館的鑒定家鐘銀蘭先生一行,並隨他們到北京博物院看院藏精品展,並學習真偽鑒定知識。這一看一學,如醍醐灌頂,張暉看到了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學習了筆墨美與意境美相融合的藝術表現,一掃心中苦悶與徬徨,明確並堅定了自己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他悟到,現代人的國畫重形,人文內涵單薄,不耐看。經典之作則平中見奇、淡然中寓雷霆萬鈞之功力,感受到了藝術中真、善、美的本質和真諦。

  解決了思想問題,張暉一頭扎進傳統中,閱萬卷書,不捨日夜;行萬里路,獲取靈感。經典大師的經典之作爛熟於心,中國畫史、畫論、文學名著、儒家之道、老莊哲學、詩歌、書法,遞次學習。張暉經常説:“真正畫好中國畫的畫家,哪有寫不好字的。 ”為此每天兩小時的書法臨帖從不間斷,米芾的八面出鋒,王羲之《聖教序》的高雅遒勁,流暢筆勢,生動氣韻,由表及裏,漸至佳境。

  傳統的中國畫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以可視的“象”表達不可視的“意”,崇尚“意在象外”。中國畫的民族審美特徵是中國畫的本質和生命線。寫意為主的文人畫,是中國畫秀外慧中的承載,融畫家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與技法的多重養成于一爐。從文人畫鼻祖唐代王維到宋代大文豪蘇軾,及至元代書畫家、理論家趙孟瞓,不僅倡導文人畫,更加主張“書畫本同源”,強調筆墨情趣。

  閱讀張暉的題畫詩文,可見其書法法度與詩性文心:“人品若蘭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幽蘭不修容,放意弄水石。雨入花心自知甘苦,水歸器內各現方圓。虛心幽蘭生靜氣,和風朗月喻天懷。何須更待秋風至,蕭艾從來不共春。春雨春風寫妙言,幽情逸韻落人間。年來空谷半霜風,留得遺香散叢中”等行書詩文無不一氣呵成、文采飛揚,蘊涵哲理。

  除了蘭竹,張暉擅畫猴,被譽為“北方畫猴第一人”。遠播的聲名絕非虛傳,他的猴畫,傳統功力與藝術表現力力透紙背,已跨越了結構造型階段,借猴表意,表達人類的情感、思考。畫猴成為他獨特的藝術符號。

  楊仁愷老先生曾入骨評價 “張式猴”:“以篆書筆法入畫,粗粗的幾筆肢體、幾筆脊背,充滿骨感,簡約得已不能再簡,卻神完氣足。一改前人畫猴停留在徒倣其表皮,無神,無骨的弊病。”有人説張暉畫猴有點不像猴,但又比形貌畢肖的猴有情態、有神韻。這就像齊白石畫蝦、徐青藤畫葡萄,“不求形似求生韻”。

  的確,張暉畫的每一隻猴,眼神都在説話:或冷靜地看世界,或憂傷于某種無奈,或溫情于某種感懷,或滿足於生活的歡快。不媚、不俗,功在畫外。

  張暉的筆墨之舞,形不搞怪,意不乖張,舞動的是潔雅、向上的中國精神、文化、品格。時而輕舞飛揚,時而翻轉騰躍,時而輕盈婉約,時而放達勁健。畫家頭腦之勤思索、含思想,心靈之善感悟、有溫度,點線的靈動與深情、墨色的生機與活力,刪繁就簡之功力,在其畫作中自如駕馭,豐富呈現。

  理論並行 含英咀華

  如何畫好中國畫?這是伴隨張暉的每日議題與實踐。法自古受,美自我成,藝術家都要有傳承與創新兩種能力。掌握藝術的規律後,用自我的真實感受與高超的繪畫技巧,形成水到渠成又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這正是張暉藝術創作的可圈可點之處。他善於總結,善於反思,善於求證,理論實踐互為作用,互為補益。 “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這是張暉認可的畫好中國畫的唯一道路。

  《苦瓜和尚畫語錄》是石濤著述的中國清代繪畫理論著作,是張暉推崇的學術理論。張暉所撰理論文章 《筆墨何以當隨時代—— 讀苦瓜和尚畫語錄有感》精當而又深入淺出地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點與追求。他談道,從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黃賓虹等一代大師把中國畫推向又一個高峰之後,迄今中國畫的後繼者乏善可陳,無論繪畫能力、畫品、學養,難及前輩,不僅沒出大師,連小師也少見。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無法“借古開今”。石濤沒有提出過創新中國畫,或走中西結合的創造之路。石濤的思想核心是:“畫隨性起,性隨畫生,無古無今,無山無水,無人相,無我相,在純粹的體驗中創造。 ”筆墨不是當“隨”時代,而是當“然”時代,在然中出新。石濤本人的繪畫實踐也恰恰一反清初四王的因循守舊,復古風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張暉反覆提道,中國畫學20年僅是剛入門,沒30年努力不言好。 100年出十個八個大師就是了不起。歷史上定論的繪畫大師的畫語錄,悟性高,視野寬,觀點深刻,一針見血,對指導創作直接有效。只有經過時間檢驗留在博物館的作品才是歷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李苦禪在60歲,潘天壽、吳昌碩均在65歲,黃賓虹在75歲時才進入藝術巔峰。傳統底子打得厚厚的才能出效果。藝術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用一生時間努力或可“成仁”。

  對於中國畫的傳承,張暉更是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是否擁有傳承,不是簡單看他臨摹了多少幅古畫,能否對古文、畫論倒背如流;也不是説他的師父是大師、名家,他就自然擁有傳承;更不是看他對傳統學了多少年。而是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是否領會掌握了傳統的精華與本質,掌握了正確的中國精神表達方式以及領悟中國畫美的基本規律,把傳統變成自身能量,運用高超技能,準確表現出自我感受。即石濤所説的“一畫”、“無法之法”的境界。

  當張暉的畫作受到讚美時,他謙遜地説,此處學習了黃賓虹的墨法,彼處借鑒了潘天壽的筆意。其實,實踐與理論並行的他已是融眾家之長成己意,筆墨自有風骨。

  採訪中,張暉羞澀地解釋:“藝術的求索要以生活與大自然為師,無止無境。面對採訪、面對展覽,真有些緊張,不知説什麼好。 ”記者聽後,心生感動,亦生感慨。感動於技與道深厚的他在世俗中,保留著藝術家的真,不鑽營;感動於他把自己精心、深情孕育的作品與創造捧給大眾時不敢懈怠絲毫的嚴謹、端正的為藝態度;感慨則在於一位孜孜求索20年甚至更久的畫家,把藝術視為生命,把觀眾奉為上帝的神聖與莊重。這恰是他多年養成的藝術精神與文化涵養的人格呈現。

  魂牽中華的國畫如何解讀傳統,如何在傳統中進與出,8月9日于遼博啟幕的張暉中國畫展中將找到答案。□本報記者/淩 鶴

  《暗香》 97x180cm2010年

  《境由心造》 70x45cm 2008年

  ■名家評論

  除了學習古人,借古開新外,張暉還向大自然學習。他畫蘭竹、荷花、葵花、葡萄,他畫猴、雞、鴨、豬、飛禽等,都是仔細觀察,捕捉瞬間感覺,有時這種感覺便物化為一種意象,有時便成為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東西。這種過程就是張所説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裡的“造化”便是心靈化的自然,人文的自然,是畫家假筆寫心的結果。

  ——韋爾申

  (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創作院特聘創作研究員)

  我喜歡看張暉畫畫,尤其是看他畫蘭竹。古人説“一世蘭、半世竹”,言下之意就是寫蘭竹要筆筆見功夫,葉葉講理法,同時又要表現出個人感受,賦予其精神內涵。關於畫蘭竹,古人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動人的佳話,也使得這種題材上升為個人情感寄託的藝術符號。在他們的筆下所呈現的已是此竹非彼竹、此蘭非彼蘭,這表現的大概就是張暉説的“人文的自然”。

  ——楊仁愷

  (書畫鑒賞家、原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古代書畫巡迴鑒定小組成員)

  張暉的近期作品裏,中國畫的深層意蘊,獨特的審美品格和形式美感,已經躍然而出。他獨立自主、綜合創造的創作路數,業已形成。其所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賀,也難能可貴。我想這裡邊潛藏著一個不可忽視的道理,那就是他對中國文化精神的認同,他內心所建構起來的中國畫的價值和審美理念,是他轉變與探索的重要支撐。這也是張暉近期繪畫作品向人們昭示的獨特價值所在。張暉還年輕,發展空間是廣闊的。願他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寫意領域,尤其像齊白石畫蝦、蟹、雛雞,李可染畫牛那樣,張暉畫猴那將是同樣美好的天地。

  ——孫世昌

  (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原美術學系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張暉是位善思的人,對古人的研究認真而有見地。他説:“倪瓚的畫非常好,冷峻、空靈、簡約。畫得簡單是一種智慧,就像別人寫長篇小説,而他把長篇小説變成了詩。 ”由此可見張暉是真正讀懂了倪瓚,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

  他又是一個很勤奮的人,曾在一個星期畫了一刀宣紙。今年我因為不能抽身,近一年未去魯美,張暉竟寄來近期400多張畫作照片,令我目不暇接。我除了讚嘆他的辛勤外,也祝賀他所取得的成功!

  ——李巍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吉林省政協書畫院院長)

  ■藝術家簡介

  張暉:

  1959年2月生於哈爾濱市。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自1986年始,數百幅作品及多篇學術文章發表于 《中國書畫》、《榮寶齋》、《美苑》等國家級專業書刊。個人著作《高等美術院校速寫教程》、《動物畫技法》、《速寫教程》等先後出版。 2011年出版個人專輯《張暉作品集》,2012年出版個人專輯“大紅袍”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集《張暉》。多幅作品被博物館、中外美術學院、美術館及中外私人收藏家收藏。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並獲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