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綠色創新發展實現後發趕超

  • 發佈時間:2014-08-06 09:31:59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綠色時報8月6日報道(記者張輝)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

  貴州省是工業基礎落後的西部地區,實現後發趕超,加快經濟轉型是必由之路。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把轉型發展放到關係全局的戰略地位,強調經濟發展必須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強調嚴守生態環境底線,注重山地和生態資源的保護利用,注重山地特色産業的發展。特別是貴陽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的召開,把綠色發展、轉型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度,成為貴州省轉型發展的重要節點。

  結合國情、省情,對於黔東南這樣一個山清水秀、文化燦爛的民族地區,如何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的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特色之路,成為擺在黔東南州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黔東南州“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城鎮多建在山川壩地,居民多依山而居,發展空間狹小。全州16個市(縣)中,有14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貧困人口167.29萬,佔全州常住人口的近一半,是全國貧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礦産資源相對貧乏,除硅、鋁、鎂、鋇、釩和重晶石等一些資源儲量外,沒有大的煤炭、有色金屬等優質礦産儲量。工業基礎差,産業集中度不高,優勢産業不突出,很多傳統産業處於産業鏈末端。

  “相對於劣勢來説,黔東南根本優勢在生態,獨特優勢在文化,只有把兩個優勢結合起來,才能使其價值倍增。”黔東南州委書記李飛躍説。

  黔東南是全國重點林區,全州有林地面積3305.71萬畝,森林覆蓋率63.44%,活立木蓄積量1.23億立方米,長期以來,林地和林木都是當地群眾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

  全州有大小河流近3000條,境內年均氣溫在14℃-19℃,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1600毫米,日照年均約1200小時,具有發展山地綠色經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一年當中,黔東南空氣品質優質天數可超過350天,氣候宜人,具備發展高端生物産業、有機生態精品農業、高端養生生態文化旅遊等生態産業的優越條件。

  黔東南是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濃郁的文化大州,世居有苗族、侗族等33個民族,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東南也是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産最多的地區,侗族大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有39個項目51處保護點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6個村寨被世界旅遊組織評定為世界級鄉村旅遊村寨。

  李飛躍説:“到黔東南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優質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欣賞到優美的風光,體驗到獨特璀璨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如果失去了這些,我們還能有什麼優勢可言?”

  黔東南州委常委、副州長許新橋説,為最大限度發揮兩個優勢,推進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州委、州政府明確了“逐步消減森林採伐量、加強森林生態保護、推進森林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的戰略部署,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全州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和森林生態保護的基礎地位。州政府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調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決定將2014年-2020年劃為全州森林生態重大修復期,將森林採伐指標在2013年基礎上實行減半控制,從2014年起,將凱里、雷山、黃平、施秉和鎮遠5市(縣)設為限伐區,年森林採伐指標控制在30%以下,其餘11個市(縣)設為控伐區。以此為調控手段,結合森林採伐經營方式的轉變,在各種保障措施的配合下,進一步提升全州的森林生態品質,促進大徑級木材的培育和森林的高效可持續經營。

  結合貴州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黔東南州還構建了生態考核評價機制,制訂了《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以此加大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效益指標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中的權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佔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達到10%。進一步推進綠色GDP核算研究,將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效、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失等納入考核範圍,建立綠色GDP考核制度。制定實施《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實施辦法》,按照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提高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權重。對禁止開發區域,實行領導幹部考核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

  與此同時,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致力於向青山綠水要山地經濟資源,向山地要高效産出,依託山地特色優勢,圍繞山地生態産業、養生度假旅遊業、生態型工業園區等生態經濟佈局,實現産城互動,從而打造山水園林式的中小特色城鎮和特色民族村寨,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突破發展的特色道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