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行看青海】築起“中華水塔”綠色屏障
- 發佈時間:2014-08-06 06: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青海,是貫穿南北絲綢之路的橋梁和紐帶。從地緣上看,青海處於青藏高原中樞地帶,南連川藏,西接新疆,東跨甘肅而接中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十字要衝、向西開放的重要節點,具有“東連西出、西來東去”轉机區的區位優勢。
除了天然的區位優勢,青海還是穩藏固疆的戰略通道。集民族地區、內陸地區、高原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于一身的青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做出特有的貢獻?
在10天的調研中,從河湟谷地到青南牧區,從環湖草原到戈壁新城,我們難忘青海人加快發展的拼搏精神,更難忘青海人在默默做著奉獻。他們正在築牢一道生態屏障,奮力打造一個“大美青海”升級版,堅決推進“生態立省”戰略。新絲路是一條發展綠色之路,青海,正以自己獨有的生態優勢,做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青海長雲暗雪山”。曾經,作為“世界屋脊”的青海,在外界人們眼中是一片洼地。隨著生態價值越來越被重視,青海以其生態地位的獨一無二,躍上全國生態保護的戰略之巔。
南部,三江源地區面積超過青海省土地面積的一半,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3條大河,提供了瀾滄江總水量的15%、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擁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青海也因此成為亞洲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啟動區。
北部,祁連山、青海湖對我國西北地區發揮著重要的生態調節作用。青海湖是我國沙塵東移的天然屏障。假如沒有青海湖流域和祁連山區域的生態保護,青海將成為遠端傳輸的沙塵源,沙塵暴將越過青海湖,直接攻襲西寧、蘭州、銀川,甚至西安。
青海生態地位舉足輕重。一旦青海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由河流廊道連接的廣大中下游地區和受青藏高原生態屏障保護的廣大區域都將受到損害。這個生態屏障的戰略地位,決定了青海發展首先是生態,核心一點,就是生産生態公共産品。
我們了解到,青海省已經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投資75億元,歷時8年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目前,二期工程已經啟動,統籌推進草原、森林、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進一步提升了生態保護的覆蓋面,著力發展生態型特色優勢産業,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協調聯動機制。
行走在青藏高原,我們考察了一些重點區域生態保護。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湟水流域百萬畝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正在染綠西寧、海東南北山脈。青海湖流域及周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柴達木盆地和東部黃土高原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在穩步推進,從東向西,海東市、西寧市、德令哈市、格爾木市像一顆顆高原“翡翠”,把古老的絲綢之路裝扮得綠意盎然,時尚現代。
行走在青藏高原,我們深刻感受到青海省正在突出綠色發展,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生態保護的根本性措施,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為主的迴圈經濟産業,加快發展高原綠色農牧業、生態旅遊業和民族特色文化産業,探索一條代價小、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子。
行走在青藏高原,我們深刻理解了生態保護好,機制建設不可少。青海正在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初步建立了新型綠色考評機制,初步建立了草畜平衡補償、農牧民技能培訓及轉移就業補償、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費補助等11項內容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吸引民間和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建設;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核算體系。
保護與發展,是青海永遠的“主題”,青海作出了自己的戰略選擇——“生態立省”!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産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青海的保護與發展之路由此豁然開朗。
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曉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青海立足省情,依託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迴圈經濟先行區”、“民族團結先進區”這3個目標,將自身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角色定位為“綠色通道、戰略基地和重要節點”。青海作為重要的綠色戰略通道,保護好生態是發展的根基。青海有十大産業構建起高原特色的農牧業經濟骨架,如枸杞、牛羊肉、毛絨、中藥材、特色果品等。青海的旅遊業發展迅速,要把文化開發與旅遊很好結合起來,依託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綠色資源,把青海建成獨具特色的旅遊強省。總之,青海的産業要向“綠色”靠攏。
青海人正在埋頭苦幹,把事情做實、做成。一邊,生産生態公共産品,為國家築起綠色屏障;一邊,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文化旅遊業,清潔能源産業等,為百姓開拓致富之路。迴圈、綠色、低碳,這些概念已根植于青海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心中。
大美青海,正在與新絲路美美與共。
(經濟日報青海採訪組成員:李洪波 王曉雄 馬玉宏 祝惠春 劉 亮 石 晶)
(本文執筆:王曉雄 馬玉宏 祝惠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