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市場之手推動企業不斷轉型

  • 發佈時間:2014-08-05 07:35:29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實體經濟回歸主體地位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企業、市場、政府三股力量共同作用,溫州又迎來一次加快轉型的絕好機會。溫州不能再錯過這次機會了。

  溫州人金衍丕只有初二文化,18歲開始就在工廠做學徒的他,沒聽過邁克爾·波特的産業集群週期理論,也説不清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究竟有哪些,但經歷了溫州經濟幾輪起伏中的摸爬滾打,如今已是一家針織機械製造廠老闆的他,悟出一個差不多的道理:生死關頭,轉型升級是唯一齣路。

  金衍丕樸素的經濟學直覺,在如今的溫商群體之中,有了廣泛共鳴。曾經的短缺經濟時代,溫州人生産什麼就能賣出什麼;而産能過剩時代,激烈競爭,讓他們別無選擇,唯有站上高端,才能不被淘汰,唯有蝶變,轉型升級,才能邁出新舞步。

  如今,在艱難轉型、借貸危機、經濟下滑三碰頭的時間節點上,越來越多的溫州人終於明白,傳統産業加速轉型之時,正是溫州經濟再次加速奔跑的另一個機會。

  大浪淘沙

  市場之手推動

  企業不斷轉型

  市場大洗牌的時期來了。“現在溫州打火機行業的狀況只能用非常嚴峻來形容。”黃髮靜點起一根煙,欲言又止。黃髮靜,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溫州市打火機行業協會會長。

  這個溫州製造業曾經的當家花旦之一,現在面臨著資金短缺、成本急增以及政策制度上的諸多問題。從最輝煌時期的3000多家企業,到如今的不到100家,正常生産經營的僅剩40幾家,黃髮靜傷感地承認,“很殘酷,大洗牌的時期來了。這是打火機行業的現狀,也是溫州民營經濟的縮影。”

  鞋、服裝、緊固件……這些曾經支撐溫州經濟快速成長的“溫州製造”,都已榮耀不再。而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溫州人的市場嗅覺,曾引領一波又一波具有全國標桿意義的改革發展。傳統行業裏,不少企業都曾經歷過市場經濟的黃金年代,但隨著産能過剩的到來,溫州民營經濟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利潤薄等弱點暴露無遺。

  奧奔妮服裝董事長鄭晨愛回想起日子好過的時候,仍有些唏噓:“很早就有外商説過我們經營太粗放、效率低,但當時人工便宜、利潤好看,多用幾個人也不當回事,根本沒把轉型升級放在心上。” 小而散的經營難以形成大規模,在國外市場,實力有限的單體企業更顯捉襟見肘,尤其是在金融風暴的席捲下,這些短板一一暴露出來。這些都成為溫州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緊固件行業曾在一年內減少1000多家企業,服裝行業註冊企業已經減少三分之一,潔具行業在溫州面臨消失,鞋類企業關門的超過400家,還有一些雖然沒有關門但生産線基本都停了。“以前溫州是全國鞋類最出名的生産地,這兩年漸漸落後了,現在中西部一大批新型的鞋廠在崛起,人員流動過去,訂單也流走了,轉型到了最後關頭,沒退路了。”走進溫州鞋都雙嶼,巨一鞋業副總戚亦農這樣總結。

  經過這次歷時3年的經濟危機、民間借貸債務危機,愈發加劇的市場競爭、行業整體的洗牌重塑格局,都在告訴溫州企業家,市場的手毫不留情,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以前我們瑞安有很多不錯的行業,現在剩下的不多了。我們一定要守住。”環球濾清器董事長劉萬斌很是感慨,為了緩解生存壓力,環球的做法是把設備工程師派到流水線上去,在每天的觀察中找到用人力最多的環節,再動腦筋怎麼改進機器把人員替換下來。

  正在打造中國鞋都鞋革城的溫商毛青雲,要重新在全國打響溫州招牌。面對人們對實體商鋪熱情不再的現狀,轉而從把實體市場的服務做到極致入手,3年免店租吸引商戶入駐、外地廠商來鞋革城進貨,哪怕只訂一雙鞋也派人去車站接送。

  有時候危機可以成就偉大企業,讓它成長起來。從最鼎盛時的註冊服裝企業3000多家,到現在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之中,不僅有激烈市場競爭之下的優勝劣汰,也有企業家主動擁抱變革。

  “變了,溫州人的傳統變了。”採訪中,溫州服裝行業商會會長鄭晨愛一再感嘆,在他看來,這是一種令人欣慰的變化,是傳統産業的突圍。人人爭當老闆,寧為雞頭、不做鳳尾,曾經是幾乎每個溫州人的心態,老爸留的産業三個子女也要各分一塊,各自為政,而現在不少老闆非常樂意做鳳尾。

  溫州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也觀察到,現在是溫州企業兼併重組速度最快的時期,“這説明企業的觀念在不斷更新,自身轉型升級也很迫切。聯合是一種有效的蓄積優勢手段,是抗擊風險和強身健體的有效途徑。”

  企業、市場、政府

  協力提速溫州轉型

  市場在變,企業也已經發生變化。一個個微轉型、微創新築起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力量。

  “洗牌不可怕。”樂清電氣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黃忠平説得底氣十足,殘酷的市場洗牌會讓出熟練工、讓出技工、讓出市場份額,所有的要素資源就成為其他企業肥沃的土壤,“大浪淘沙始得金,如果6000多家企業最終剩下3000家左右,樂清電氣産品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利潤率會更好看。”

  這不禁讓人想探究,就算分得要素資源,已經被貼上“低小散”標簽的溫州貨,在經歷危機“洗禮”之後,還能變出什麼新花樣?

  走進樂清柳市鎮,這個家家有店、戶戶辦廠的低壓電氣重鎮正萌動著變化。一個光伏接線盒,手掌大小,從2011年開始研發時70元一個的市場價格,到現在只值30元,利潤空間壓縮,降低成本勢在必行。原本需要6個二級管才能運作,現在3個二級管效率反而更高,原來需要13道工序才能完成的模具製作,現在只需一道工序……“每次都是小變動,但從未停止過改進設計。”雲桂電氣副總沈忱説。

  創新已經改變瑞安汽摩配行業低小散的舊面貌。從1995年成立至今,瑞明控股集團就一直專注做汽車缸蓋。從為國內自主汽車品牌做配件起步,現在瑞明的缸蓋不僅在寶馬、賓士在中國的合資車型上出現,更為菲亞特、通用等品牌的全球工廠供貨。做出了關鍵零部件,再由龍頭企業進行裝配,一批上規模的總成企業由此成長起來,如以瑞立集團為龍頭的制動系統模組、勝華波集團為龍頭的汽車天窗總成模組、力邦集團為龍頭的變速箱系統模組等。

  一批企業執著地對産品進行一次次微改進、微創新,堆積起産品整體的更新換代,涅槃化蝶。從2009年開始持續研發改進自動針織橫機,金衍丕帶領的金坯針織每一代新産品都在行業內領跑。巨一鞋業則在製鞋工藝上下功夫,每年都有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設備改進,以求穩定鞋子品質,降低産品瑕疵率。

  長期轉型速度緩慢的教訓告訴溫州人,企業選對一個産業、一個産品太重要了。唯有加快轉型速度,才能走出一條快速奔跑的路子。與此同時,政府有形之手也在加大力度推進傳統産業轉型速度。

  新技術、新理念正在讓當地傳統企業升級換代。傳統鞋服可以時尚起來。東蒙服飾就已經從一大批OEM的服裝企業中脫穎而出,從布料開發到款式設計,全部都打上“溫州製造”的印記,利潤率和話語權都在大幅提升。傳統的服裝産業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時尚産業轉型。

  網際網路、物聯網資訊産業與傳統産業的融合,能讓那些低壓電器、汽摩配件插上網際網路翅膀,升級換代為有競爭力的新興産業。八達機電是微型起重葫蘆行業裏的全球老大,總經理杜左海曾經為這一細分行業蛋糕實在太小、繼續上升的空間微乎其微憂心,現在正為了全新的産品智慧割草機而雀躍。

  鐳射科技等新興産業,能夠用來改造和提升所有相關聯的傳統産品,使科技創新驅動成為整個經濟轉型的最大引擎。做食具出身的金石家居,將自己對餐刀的打磨技術嫁接到先進的機器臂上,研發出專供拋光的機器人,已經獲得不少潔具企業的親睞。

  企業、市場、政府三股力量共同作用,溫州轉型正在提速。

  轉型升級必有陣痛

  守住苦才能換來甜

  傳統産業重振雄風不易。遠離大城市、對高端人才和科技項目吸引力不強,充裕民營資本還沒有對回報期較長的高新産業産生濃厚興趣,溫州經濟積重難返。儘管微轉型微創新在支撐傳統産業轉型,但不花大力氣,不投大資金,不用大舉措,轉型之舟緩慢行駛,結果只能是落後被動這個局面。

  從工業強市全省評價體系的目標值來看,1至4月溫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率22.26%,規上工業新産品産值佔18.68%,規上工業R&D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低於1.2%,這與全省評價體系2016年30%、35%和2%的目標都有很明顯的差距。

  “怎麼轉型、往哪轉,很多企業還是摸不著頭腦。”新世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炳超對溫州企業有著長期的觀察,“早幾年,大家把轉型當轉行,轉得早死得早。”“很多人跑去做多元投資,投資失敗又反過來拖累主業,轉型升級白白背了黑鍋。”黃髮靜這樣描述身邊一些“轉型”失敗的案例。

  曾是國內男裝領軍品牌的莊吉服飾,盲目轉型涉足造船業後,卻遭遇國際貿易收縮和全球航運市場大跳水,在2012年年底深陷資金鏈困局。令人嘆息的是,在莊吉因為造船業務失敗面臨資産清算之時,它的服裝主業尚好,銷量仍在增長,上一年的利潤也保持在7000萬元以上。

  一貫的盲目跟風,造成如今産業同質競爭嚴重。以瑞安塘下鎮為例,生産點火開關、電喇叭、濾清器的企業就有400多家。同類競爭劇烈,難免造成互相壓價、利潤壓縮,拖慢轉型的步伐。

  溫州資本必須明白: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投資輕易賺取高回報的機會不會再有了。對資本長袖善舞沒有錯,靈敏果斷更需保持,再注入理智成熟,溫州資本才能嫺熟接軌完整起來的市場。

  投資受挫,讓一些有心轉身的企業家停下了步伐。統計數據監測顯示,企業信心短期內難以明顯提升,投資意願不高。

  “其實很多小微企業是有心無力,人力成本增速超過11%,經營壓力太大了。但如果要機器換人改造生産線,一次性投入又很大。”一位研究溫州經濟的青年學者表達了她的擔憂,技改、設備升級這些都需要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許多小企業的能力只夠維持生存。

  1至5月的統計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大中型企業的利潤增長20.8%,而3800多家小微企業利潤僅增長1.1%,生産成本不斷上升,小微企業盈利能力微弱短期內難以明顯改善。

  瑞安一家家居用品企業就正在經歷這種轉型的“陣痛”。作為國際知名連鎖家居品牌宜家的供應商,企業每年訂單量都在增加,但相應的,對方要求價格也必須每年有所下降,為了留住這個大客戶,每年的利潤幾乎全部再投入技改。

  下決心、砸重金,花了幾百萬引進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設備,位於龍灣的溫兄機械還是有成長的煩惱。董事長姜瑞玉煩心的是,買回來的高端設備只能在車間積灰,會操作的技工幾乎沒有,因為缺人才。

  遠離大城市的地理位置、高企的生活成本,讓溫州高端人才捉襟見肘。另外,資金“挑肥揀瘦”,真正能為小微企業“輸血”的依舊不多,願意投向技術的民間資本尚未匯成大江大河。用地資源緊缺導致企業生産規模擴張難、生産能力上不去。受此影響,不少好企業、好項目都不同程度出現外遷現象。

  守得住現在的苦,才能換得以後的甜。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溫州不能再錯過這一次轉型的機會了。

  (報道組 陳暉 張闖 曾荷綠 黃日聰 對本文亦有貢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