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成果轉化如何突破“三重門”

  • 發佈時間:2014-08-05 07:35:09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驅動”實現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取得可喜成效。但記者採訪發現,轉化在深層次上仍有許多障礙。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日前透露,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40%。我省情況好于全國,但高校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只有10%,體制、機制的瓶頸亟待打破。

  資訊不對稱致轉化“燈下黑”

  “眼皮底下的‘寶貝’,我們遍尋不著,硬是到國外花了一筆‘冤枉錢’。”酷熱的夏天,記者聽聞江蘇擎天資訊科技集團董事長辛穎梅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

  “幾年前,我們瞄準國內環保産業發展趨勢,決定開發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軟體,但在演算法研究上遇到了困難。”辛穎梅説,“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和國內高校合作攻關。不過,無論從公開的網路中搜索,還是靠業內的人脈打聽,都找不到相關的技術成果和專家。沒辦法,我們只能到國外購買,花了一千多萬元。軟體推出後不久,公司的技術總監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作報告,提及這一技術。哪知道,在場的一位大學教授站起來説,他三年前就研究出這個成果了!”

  像這樣由於資訊不對稱造成的科技成果轉化“燈下黑”現象,在我省屢有發生。江蘇專利5項指標連續數年保持全國第一,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産業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智慧財産權市場轉化率只有3%。

  “高校是産生高品質專利的主要來源之一。”省智慧財産權局局長朱宇説,推動高校專利轉移,試點探索專利運營的商業模式,是江蘇省的重點工作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繆昌文認為:江蘇一些領先的科研平臺都集中在高校及科研院所,要實現創新主體向企業轉移,建立産學研聯合實體,鼓勵高校院所科研平臺對外開放。

  資金匱乏令成果難“變現”

  對於“專利達人”江蘇宏鑫集團董事長宋章根來説,要讓自己辛苦研發的寶貝從圖紙走向市場,遇到的則是另一個問題。

  “你們感受一下,這棟辦公大樓安裝的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蓄能節能式中央空調’,是不是很舒服?針對目前夜間電能利用率低的現狀,我設計了利用谷電加地下水製冷或制熱,儲存後供白天運轉使用的新型中央空調。”宋章根説,“空調工作功率僅為常規空調的1/3左右。”

  如此節能環保的科技成果,卻因為經費缺乏而一直擱置不能産業化,難以走向市場惠及百姓。

  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我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逆勢上揚,但分析發現,加工貿易仍高達64%,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有巨大上升空間。而科技成果産業化的最大“攔路虎”正是資金短缺。

  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這項資金今年增至12億。我省已列為國家“科技和金融合作試點省”,並在全國率先探索設立科技保險風險補償機制,省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金規模增至5億元,今年上半年貸款總額接近50億元、發放2000多筆、1000多家企業受益。

  但對面廣量大的中小科技企業來講,擠進這個圈子不易,資金饑渴仍亟待緩解。

  政策瓶頸束縛專家“放手搏”

  烈日當頭,各大高校都已放暑假,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明還在為自己創辦的公司奔波。雖有南京“科技九條”的政策東風,也有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周光宏的大力支援,但他要光明正大地控股公司、擴張規模,卻遇到政策的“天花板”。

  “科技九條”明確“允許和鼓勵在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事業發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劃歸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所有”。但我國2007年修訂的《科技進步法》規定,高校享有財政資助科技項目中智慧財産權的所有權。黃老師要想以科研成果入股,那些成果就視為高校的無形資産,納入國有資産管理,須審批並上繳相關收益。這樣纏夾不清的股權關係令他望而卻步。

  面對政策瓶頸,各方都在尋求化解之道。全國人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成員王志學認為:目前的國有資産審批制度沒有體現出技術類無形資産的特性,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正在研究制訂解決辦法。省科技廳負責人説,隨著科技成果權益分配的改革和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相關政策障礙有望被剔除。

  科技成果轉化遭遇技術上的、資金上的、歸根結底還是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有形的手”理順體制機制以後,“無形的手”會依託內生的澎湃動能推開一道又一道的阻礙之門。

  本報記者 吳紅梅 秦繼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