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大公共投資 促進經濟增長

  • 發佈時間:2014-08-05 06:21: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下,穩增長要多在擴大優質投資上下功夫,加大公共投資就是其中的重點。要認真研究投什麼、誰來投以及如何投的問題,把錢用到“刀刃”上,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眾所週知,在過去30多年時間裏,投資在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投資率不僅大大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明顯高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高投資正是中國經濟保持高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隨著近幾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新增長階段開啟,投資率觸頂回落不可避免。但是,我們仍要看到,公共投資還是一個後勁猶存的增長動力。要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要求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需要充分挖掘公共投資的巨大潛力,如期實現具有約束性的綠色發展指標及民生指標。

  公共投資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

  公共投資是全社會投資的組成部分。我們的分析表明,公共投資具有明顯的外溢效應,帶動私人投資和全社會投資,而全社會投資也産生了更大範圍的溢出效應。

  其一,公共産品投資所帶動的全社會投資會促進私人消費,而不是擠出效應。有研究表明,大約40%的中國的投資可以看做“準消費”,包括防震的校舍和更加舒適的軌道交通。這些固定資産並不會提高經濟的産出能力,但是會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服務,如讓家長放心、讓人們輕鬆出行。從這個角度來説,準消費不像鐵礦和鋼鐵廠,而是更加類似于洗衣機或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這與我們通常的經驗基本一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五分之二左右直接或間接轉化私人消費。

  第二,公共投資對於全社會投資有明顯的拉動效應。從“九五”計劃以來,我國的全社會投資自籌及其他資金比重都非常高。比如,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實施總額4萬億元的兩年政府投資計劃,其中中央投資1.26萬億元,國內預算內資金比重不足6%,但是帶動全社會的投資合計達到50.3萬億元。可見,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的投資,都是公共投資、引導資金,雖然在全社會投資總額比例低,卻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公共投資對私人投資是否産生擠出效應?我們的研究表明,公共投資對私人投資的引致效應要遠大於擠出效應。公共投資可以通過提高私人投資的邊際生産率從而有利於促進私人投資。而且,因為公共投資與私人投資方向不同,公共投資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等方向上更多地進行了投資,對私人投資形成有益補充。

  重點加大四大類公共投資

  在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的當下,可考慮基於公共投資的基礎性、外溢性和傳遞性,擇機推出以公共投資為中心的所有配套方案。

  微刺激方案的核心是通過擴大公共投資撬動私人投資,並進而擴大全社會投資和國內需求。公共投資主要方向是目前我國最具正外部性和規模性又長期投資不足的最短缺的四大類資本:重大基礎設施及物質資本、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及人力資本、綠色投資及生態資本、研發投資及知識資本等重大的國計民生項目。各項投資不能另搞一套,應基於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加大四大類投資,具體內容如下: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基本建成世界上最具現代化的全國性基礎設施網。我國還處在加速基礎設施現代化過程,對於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説,基礎設施仍是重要的發展瓶頸,更是發揮最大正外部性、網路化效應公共投資的優先領域。首先必須確保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特別是加快民航及新一代空管系統建設、城際快速軌道網路、城市公共交通、油氣管道及儲氣庫建設、下一代資訊技術設施等重大工程建設等。其次正式啟動“十三五”基礎設施專項規劃預研,確定並啟動一批關係到全局性和重點區域的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使我國主要基礎設施特別是在中西部的新建基礎設施,跨越式地進入世界先進水準行列。最後可考慮前瞻性地制定到2030年的中長期基礎設施現代化規劃和藍圖,加速國內市場一體化、規模化、網路化,進一步推動地區發展差距縮小。

  二是加大對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在涉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重大國計民生方面的公共設施投入也存在著明顯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裏,加強這些領域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投入仍有助於我國的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比如,基本完成對城鄉小學、中學危房舊房改造,各類設施基本達到全國最低標準;基本完成城鄉醫院、衛生院、衛生室用房床位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確保到2015年完成建成3600萬套的約束性指標,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使大批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得到基本緩解;加大新農村建設民生工程,包括供水、通路、通電、環保等;加快城市人文設施建設,等等。

  三是加大綠色投資,增加生態資本。我國最稀缺的資本是生態資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加快天然林保護區工程、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農業、漁業、林業、製造業、交通、水和廢物管理的綠色投資,實現向低碳、資源有效利用的綠色經濟轉型;推進能源革命,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加快大型水電站、太陽能電站的建設,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的發展,加快煤炭開發與轉化工程建設;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廢舊商品回收、再製造産業化、産業園區迴圈化改造等迴圈經濟工程。

  四是增加對研發的公共投資,大幅度提高我國知識資本。從修訂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看,增加研發投資,就意味著增加GDP。最重要的是增加研發投資,特別是公共投資,直接提高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等基礎研究的投入。其次要加大對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科技計劃、科學研究設施、知識創新工程、技術創新工程等科技創新工程的投入。最後國家要加大移動網際網路、工業智慧化的投資。

  推動提高投資效率的結構改革

  第一,提高政府治理效率。進一步擴大開放對私人投資尤其是民營投資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各級政府在提高行政品質、加強行政透明度建設,維護市場法制和減少腐敗等方面應當進一步努力。此外,各級政府還應當努力營造更加開放的環境,加強對外聯繫和對外開放。

  第二,深化市場改革。這不僅能進一步促進民營投資,還有助於提高國有企業競爭效率。政府應維護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建立現代企業進入和退出機制,實行國有和民營企業優勝劣汰;讓那些不適合國有化的國有投資從市場上退出,而適合國有化的國有企業則做大做強。只有這樣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企業生態,形成政府投資、國有投資和民營投資三者之間的互為有益補充的有利局面。

  第三,投融資體系改革。完善投融資體系是優化産業結構、提高投資效率的關鍵。未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仍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産業投資,投資佔GDP的比重仍舊保持較高的水準。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建立透明規範的投融資機制,規範和拓展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各種公私合作夥伴形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嚴格控制地方債務規模,建立城市債券風險監控體系,積極防範地方性金融風險。在産業投資方面,通過財政政策、産業政策引導等手段,實現産業空間佈局的合理化,使得産業佈局、人口佈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合理化。積極引導私營部門投資,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參與基礎設施,並使得私營部門和國有經濟在産業投資領域形成既互相競爭又互相補充的格局。

  (執筆:胡鞍鋼 劉生龍 鄢一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