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深圳碳排放交易 首破億元大關

  • 發佈時間:2014-08-05 06:21:2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以來,截至7月1日,深圳635家首批納入管控的企業中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約,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成為全國首個總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至今仍保持總成交額全國第一的紀錄。

  據介紹,深圳碳排放交易體系首批納入635家工業企業,包括以電廠為代表的14家單一産品企業和621家製造業企業。根據2010年的數據,這635家管控企業碳排放約佔全市碳排放總量的39%。經第三方機構核查,深圳635家碳交易體系管控企業2013年度碳排放總量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383萬噸,下降幅度11.7%,碳交易市場運作一年以來,減排成效顯著。其中,8家電力企業碳排放量下降了306萬噸,下降幅度為18.2%,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6%;621家製造業企業碳排放絕對量較2010年下降80萬噸,下降幅度接近5.2%。與此同時,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051億元,上升42.6%;製造業碳強度較2010年下降了33.5%;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呈現大幅下降趨勢,較“十一五”末下降幅度達到33.5%,管控企業已超額完成了“十二五”期間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以華為、中興、比亞迪等為代表的19家大型企業在碳排放交易體系節能減排中發揮了重大作用。2013年19家大型企業碳排放較2010年絕對量下降了6.8%,但工業增加值增長了57.0%,在碳排放下降31萬噸的同時增加了823億元工業增加值,極大地推動了製造業碳強度的下降。這些製造業企業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工業增加值的提升,釋放了一個有力信號:推行低碳發展是大有前景的,是可以實現良性迴圈的,將有力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

  據了解,在此輪碳交易履約過程中,購碳的最大戶維達力實業公司,碳缺口達4.8萬噸,為此企業付出了350萬元左右的“碳成本”;富士康、創維等重視碳排放的企業則在碳交易市場上獲益不少,收穫幾百萬甚至過千萬元的碳收益。大型公司因管理體系較好,履約情況也相對較好。據統計,635家管控單位中,37家上市公司及6家擬上市公司均如期履約。而未能按期履約的4家企業均身處製造、塑膠等傳統行業。其中兩家企業目前已經履約,還有兩家企業正在履行履約程式,但過期未履約可能會面臨數倍處罰。據悉,針對未履約管控企業的具體情況,深圳正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執法的具體流程,明確碳交易行政處罰的具體事項。

  據深圳市發改委碳交辦透露,在下一個實施年度,深圳將進一步擴大碳交易覆蓋面。該辦正加快新一批管控企業的選取工作,儘快採取公開招標方式確定第三方核查機構開展初次碳核查工作,爭取年底前完成新一批管控企業的配額分配工作。除了更多工業企業將納入管控體系外,還將有一批符合條件的建築物納入碳交易範圍,公共交通等“移動排放”也在這批擴大覆蓋面的名單上。據悉,深圳市正在研究公共交通碳交易機制,通過技術創新和方法創新,確定公交車、計程車碳排放數據監測體系,開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力求結合新能源公交車、計程車推廣應用,從強制推廣應用新能源公交車逐步過渡到以配額分配推廣應用的方式,探索建立公共交通領域碳排放交易市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