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念是最重要的事

  • 發佈時間:2014-08-05 06:20:1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董碧娟

  8月1日,上午8時20分,在北京西山腳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體院的走廊裏,記者見到了這位如鄰家老人般親切的長者,他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

  “爭氣機”之父的堅持

  “‘爭口氣’的信念一直伴隨著我,我們曾把這幾個字大大地挂在實驗室的墻上。”王小謨院士回憶道。

  雷達研究是電子行業的“皇冠”,而指揮並引導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預警機更是這皇冠上的“明珠”。然而,這個體現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準標誌性裝備的研製技術,長期以來被西方少數國家所掌握。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啟動預警機研製,卻未能成功。為了加快研製,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展預警機對外合作。

  即便是對外合作,作為項目中方技術總負責人的王小謨,仍堅持要求中方主導研製方案,並在國內同步研製。在這個過程中,他創造性地提出採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將研究推向一個新高點。

  然而,就在合作研究初現成效時,合作方卻單方面撕毀合同終止研製。早有準備的王小謨不慌不忙,積極向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建議,力呼自主研製預警機,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大型預警機研製得以立項。

  王小謨率領團隊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個小時以上。他們最終用了不到1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幾十年的道路,讓國産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整合最複雜的機載資訊化武器裝備

  “我想對年輕人説,不管幹哪行,總會遇到問題和挫折。成功往往在於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王小謨語重心長。

  放在抽屜裏的檢討書

  1965年,在貴州都勻的山溝裏,王小謨參與創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38所。由於沒有暖氣設施,一到冬天,科研人員只能窩在家裏度過。為什麼不把條件弄好點,讓他們看看書、做做研究?王小謨十分心急。

  我國長江以南的建築安裝暖氣設備並不合規定。可當38所有機會搬出大山時,王小謨極力為新建宿舍爭取到了“超標”的暖氣。他為此沒少做檢討,後來就乾脆寫好多份檢討書放在抽屜裏,誰來了就給一份。這份苦心沒有白費。“去38所吧,有暖氣!”——剛搬出大山的38所,讓很多人才慕“暖”而來。

  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內部,至今流傳著上世紀80年代王小謨在38所人錢兩缺的困難時期,不惜花40萬元重金到中國科技大學招錄7名定向生的故事。他不僅惜才如命,還大膽使用人才,讓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優秀大學生很快走上了重要的技術崗位。

  王小謨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曹晨回憶説:“我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干系統副總設計師時,還不到30歲,自己都沒有想到,王老師的魄力會這麼大。按照他自己的總結,‘不是不管,不能全管。’因為他心裏有底,能夠準確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提前做好預案。正是因為他的信任與放手,由他培養的年輕人進步都很快。”

  病房裏的胡琴聲

  2006年,研究進入關鍵時期,王小謨卻遭車禍,腿骨嚴重骨折。沒過多久,他又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學生們趕去醫院探望,在病房外徘徊半天,不知進去怎麼安慰恩師。就在這時,病房內傳來了悠揚的胡琴聲。一推門,他們發現王老師正陶醉地拉著胡琴。

  在治療的半年時間裏,王小謨前後做了6次化療。即便躺在床上輸液,他仍要把設計師叫來研究試飛數據,部署工作。病情一有好轉,他就不顧親人勸説,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到試驗現場。

  曾是校園京劇團裏唱梅派青衣的臺柱子,曾是摩托車隊裏風風火火的賽車少年。多才多藝的王小謨原本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選擇,但他卻只選擇了一件事。“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王小謨説,信念是最重要的事,信念樹立了,就不會畏懼挫折。“國家總是要往前走,我們要有信心。對於個人來説就不要浪費時間,能做多少是多少。”

  現在,王小謨依然忙著兩件事,一件事是策劃我國下一代預警機研製路線圖,另一件事是培養博士生。“對當前我國預警機事業的發展,我們不能自滿,一定要抓緊時間搞下一代。可現在難的是,以前我們追趕別人時,還有一點參照,現在做新一代,就只能自己去探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