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私家車成網際網路租車“小鮮肉”

  • 發佈時間:2014-08-05 03:31:01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倩怡

  “我跟你住一個小區,這不剛吃完飯。”昨天一早,在易到用車APP上預約了去機場的服務,剛一上車,司機師傅熱情的招呼讓劉艷有些犯嘀咕。再一細問,這位司機爽快地告訴她,這是他自個兒的車。

  這樣一種私家車加盟的模式,已成為易到用車的一部分固定車源。在租車平臺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後,接入APP客戶端,私家車主就可以接受乘客訂單。以一輛尼桑經濟型為例,乘客叫車的費用為每公里3元加每半小時15元,而司機的收入為每公里2.5元加每半小時12元,中間的差價則是易到用車和租賃公司的服務費。

  不僅是已有一定規模的易到用車,正打算踏足商務租車市場的滴滴也在私家車身上打起了算盤。

  上地東路得實大廈5層,滴滴打車辦公室對面,“U優打車”的培訓已近尾聲。昨天下午,一位黃姓私家車車主告訴記者,培訓大致包含如何用APP接單,如何服務用戶,如何計算收入,乘客發生特殊情況該如何應對等。

  對於線上商務用車,老黃算得上是個“老手”了,在聽朋友介紹騰訊與滴滴合作的“U優打車”之前,他也用過一段時間易到用車,他打算比較兩家的收費後,再決定用哪家。“滴滴在挖人,有考慮的嗎?”揚起自己的手機,老黃説他所在的一個易到司機微信群裏,這樣的資訊近來頻頻出現。

  儘管滴滴官方至今並未對外確認,滴滴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滴滴的商務租車業務目前正在籌備階段,即將上線,而對於是否會有私家車車主加盟,這位負責人並未給予回應。

  繼風風火火的手機叫車後,商務租車市場無疑正在成為又一個“香餑餑”。

  在滴滴之前,快的已在上月提前佈局商務用戶領域;打車軟體鼻祖Uber進入中國後也是主打中高端人群的商務用車服務;2010年就做起線上商務租車業務的易到用車,更是在昨日傳出或將被百度入股的消息,商務租車將成為另一塊被BAT(百度、阿裏、騰訊)三家巨頭佔領的“高地”。

  據了解,在使用流程上,商務租車和滴滴、快的等打車軟體類似,打開手機APP,輸入目的地,等待司機接單。不過商務租車用戶群往往定位於中高端市場,預約接送機往往成為標配服務,服務車輛會被分為經濟型、舒適型、商務型及豪華型,出行費用也高於計程車的基礎計價。

  由於目前相關法律法規並未對商務租車作出明確規定,這也使得幾家線上商務租車公司有著不同運作模式。除PP租車等只提供汽車租賃服務的網站外,快的、易到等往往還向用戶提供駕車服務。具體來看,快的、易到等公司一方面通過和汽車租賃公司合作獲取車源,同時還通過專業勞務公司獲取駕駛員資源。

  那私家車怎麼進入了商務車的隊伍,成為網際網路租車行業的“小鮮肉”?(注:“小鮮肉”為網路語言,多指新用戶)

  原來,由於汽車租賃市場的車輛資源本身有限,為了能擴大市場,部分公司開放私家車加盟模式,將私家車挂靠在合作的租賃公司名下。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以北京市場為例,在汽車限購政策實施後,北京對汽車租賃業的備案制管理調整,新開業公司的註冊資金門檻在500萬元以上,目前北京100多家大小汽車租賃公司僅擁有不到兩萬輛車。

  “我們目前沒有開放私家車加盟,所有駕駛員都要通過專業勞務公司提供並備案以保證安全駕駛。”快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這也是他們目前車輛較少的原因,其商務租車服務“一號專車”目前已覆蓋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在全國範圍有1萬輛車。

  【追問一】

  打“黑車”擦邊球?

  按照《道路運輸條例》等相關法規,營運車輛須有道路經營許可證明。私家車屬於非營運車輛,兩者的證件、年檢時間、使用年限均不同。加盟商務租車業務的私家車是否算“黑車”呢?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佔領認為,這種私家車加盟模式的確會存在法律風險。據了解,目前這類私家車加盟多采取“四方協議”形式,打車平臺先將私家車挂靠在租賃公司名下,再通過一家勞務派遣公司聘用車主,從而簽訂一份由軟體平臺、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司機共同簽訂的一份“四方協議”。

  “汽車租賃公司的服務範圍應該只是提供租車,而不該提供駕駛服務。車輛所有人在這過程中的確以營利為目的進行了‘拉活兒’。”趙佔領説,一旦被確認是“黑車”,私家車主、租賃公司、軟體平臺等都將遭到相應處罰。

  【追問二】

  再掀一輪補貼大戰?

  去年冬天開始,一場驚心動魄的打車軟體補貼大戰仍讓人記憶猶新。如今,仍是同一撥兒主角,有著阿裏、騰訊做靠山的快的、滴滴又在馬不停蹄地開拓著商務租車市場,而易到、AA租車等先行者更是不容小覷。換了個戰場,幾家公司是否會重演一場“補貼大戰”?

  “和打車模式相比,商務租車有著更明晰的商業盈利模式。”網際網路評論人士洪波表示,作為滴滴、快的等打車平臺,他們能夠在乘客支付的費用中有所提成,而此前打車軟體則更多是依靠廣告、和線下商家的O2O合作等間接方式來獲取收益。

  在洪波看來,幾家公司再次爆發大規模的補貼戰可能性並不大。目前來看,作為先行者,易到用車已經進入57個城市,擁有5萬輛簽約車輛、超過200萬的活躍用戶,而滴滴、快的更需要用標準化的服務、用戶體驗來吸引用戶,“商務租車並不是大眾市場,‘花錢買用戶’的模式並不一定能行得通。但隨著一線城市中商務租車業務越來越多,這一市場也終將爆發一輪混戰,誰能最終存活還有待市場檢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