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出“陷阱”
- 發佈時間:2014-08-04 09:35:4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前民營經濟吃虧太多,最怕'混改'把自己變成了國企的'提款機'。"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説,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至今已近9個月,具體改革方案尚未公佈,目前民間資本觀望情緒強烈,不敢貿然行事。
李錦表示,中國的民營資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大部分都是家族企業,面對規模龐大的國有資本,其現代管理水準和資金實力都顯不足。
觀望
中石化6月底公佈的混合所有制引資方案中,特別強調了"三優先"原則,其中就有一條是優先內資。市場對此的質疑是,一個近1000億的引資計劃,在中國哪個民營資本有如此實力?
外資也有同樣的擔心。BP(英國)石油公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張弛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在密切關注中國政府"混改"的每一步動向。在頂層設計沒有出臺前,外資不會有太多具體動作。
這種觀望和猶豫的情緒並不僅存在於民資和外資中,國企內部也如此。他們擔心的是,國有資産會不會流失,這是觸及國企管理者最敏感神經的話題。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原副局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國企最大問題在於所有者缺位,企業的管理者不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國企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推動它的變化。
周放生指出,國有資産流失的重點是"體制性流失"和"掠奪性流失",而不是"交易性流失"。所謂"體制性流失"是指不改制的國企,相比改制的國企,國有資産流失的情況更嚴重,比如內部腐敗、浪費、投資失誤、內部低效率。
"掠奪性流失"則是指很多國企的管理者將企業當成私人領地,把下屬當成家臣,可以隨意處置,這種國有資産的流失比"體制性流失"更可怕。
中國特色
混合所有制並非新事物,最早可上溯到改革開放之初。1999年召開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曾明確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戰略方針。
改革之初,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形成主要來自於經過所有權改造的國企。典型案例如1984年北京天橋商場改建為股份制企業,改制後國有股佔50%,銀行股佔25.9%,企業股佔19.7%,職工股佔4.4%。
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國企改革的重點方向並不是混合所有制改造,而是對國企的放權讓利。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企深陷財務困局,不少地方中小國企連年虧損,資不抵債,成為政府的巨大包袱。此時,單純放開企業控制權已無法解決問題,國家開始考慮對國企進行所有權改革,以擺脫困局。
在1997年~2003年的國企改革浪潮中,許多鄉鎮一級的小型國企被出售,許多中、大型國企,通過改製成為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萬科、聯想和TCL等便是此輪國企改革的産物,這三家企業至今仍留有一定的國有股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在其《中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興起及其公司治理研究》一書中寫道,20世紀80年代,在全球範圍內出現國企改革的浪潮,除中國外的其他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私有化道路,但中國卻選擇了混合所有制路徑。
雖然中國政府並沒有明確的逐漸減少國有股、不斷向民間出售國有股的計劃,但從長期來看,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的股權結構,國有股比例逐步下降,非國有股比例逐步上升,將是一個大趨勢。
目前推進的新一輪國企改革,與過往兩次一樣,延續著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漸進式改革特點。
雖然一些人對"混改"仍持有懷疑態度,但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應當看到積極的一面,至少已經觸碰到産權問題。"
國資委"四項改革"試點僅僅是一個開始,根據財政部披露的新一輪國企改革路徑時間表,混合所有制實施辦法將在2015年印發。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未來所有方案將在徵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的意見後,統一匯總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並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改革指導意見,形成對國企改革完整的"頂層設計"。記者 范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