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兩岸食品産業增速減緩 面臨健康轉型挑戰

  • 發佈時間:2014-08-04 09: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城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廈門8月4日訊(記者 王城)“兩岸食品産業增速放緩,同時面臨著健康轉型的壓力和挑戰,而應對這些壓力和挑戰,離不開兩岸食品産業的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交流借鑒。”在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在7月29—30日在廈門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兩岸食品産業合作交流會上來自兩岸食品行業代表達成一致的觀點。

  共識一:兩岸食品業共同面對産業健康轉型

  據統計,2013年內地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産值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長率9.1%,增長速度放緩。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發佈的數據顯示,台灣地區2013年前9個月的食品工業總産值為4816億元新台幣,比去年同期衰退1.7%,依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産值走勢預估,2013年台灣地區全年食品業産值約衰退0.6%,達到約 6494億元新台幣。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孟素荷理事長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産業轉型,交流可以增長智慧,合作可以促進共贏,論壇的召開既是希望幫助兩岸食品産業找到更多可以同步持續發展的良策。

  工業與資訊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表示,內地食品工業企業存在大中型企業偏少,規模化、集約化水準仍較低,小、微型企業和小作坊仍然佔全行業80%左右的企業格局,依然存在粗放型生産,初級産品多,資源加工轉化效率低,綜合利用水準有待提高。

  高伏表示,從安全保障條件看,食品加工企業原料保障、食品加工、産品行銷的有效銜接尚不足。今後,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促進食品工業結構整體優化提升,支援骨幹企業做強、中型企業做大、小型企業做精,引導和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併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

  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廖啟成表示,台灣食品産業發展較早,已跨越了最初的農産品加工業成長期和內銷市場期,進入了“全球佈局階段”。20世紀90年代後,食品工業的發展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農産品原料成本升高,台灣的農産品及加工品國際競爭力下降,傳統食品工業一方面紛紛進行資本轉移,將生産基地轉向勞動力和原材料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進入到全球佈局階段。另一方面,眾多食品企業開始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對傳統的食品工業進行改造升級,利用東方飲食文化特色,開發出高科技的食品生物技術産品,再次進軍歐美市場。從原料到市場,台灣食品業都與內地食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共生關係。同時,全球化佈局,為台灣食品大大延伸了市場觸角,帶來了更多的市場機會,也在供應商審核、全産業鏈管理與溯源、科技創新、人才輸出、風險評估與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共識二:兩岸將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資訊互動

  在會議交流中,福建泉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李壽崧、煙臺欣和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軍武、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任技正王慧英、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檢驗中心副主任張惠淑、旺旺集團生産總處總處長曹永梅等代表均表示,無論是對內地食品界還是台灣食品界,都有不少有待強化風險交流、科學澄清的“食品安全事件”。兩岸將直面公眾科普缺失的現實,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風險預防和風險交流方面建立起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以實現資訊互補、經驗共用。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解到,兩岸在資訊共用方面,建立了密切的溝通渠道,無論是在“塑化劑事件”,還是在“違法添加非食用變性澱粉事件”,以及其他消費者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上,兩岸均保持了密切的溝通與互動,形成了良好的資訊共用機制。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中,用科學的真相填補食品安全的資訊真空;以“科技界的共識”回應媒體及消費者的疑慮,兩岸的食品人承擔著共同的責任,亦需要深入的資訊交流與互補。

  共識三:共謀將傳統食品現代化及全球化

  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小松教授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有相同的飲食文化傳統,應共謀發展、合力拓展國際市場,前景廣闊。同時,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對於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的開發,還有著做不完的工作,兩岸食品科技界和企業界還有很多可以深入合作的地方。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張名位認為,“通過傳統食品工業化助力食品産業轉型。” 在內地,近年對傳統食品的現代化開發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傳統餃子、油條、中式面點的開發,四川泡菜的産業化,中式菜肴的方便食品等。

  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南台灣服務中心主任楊炳輝介紹,台灣地區在傳統食品産業化長期實踐中找到了“農産原料導入現代化加工技術”、“手工生産跨入現代化量産規模”、“重整活化傳統食品産業價值鏈”三條發展路徑。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解到,在農産原料大導入現代化加工方面,台灣注重小型農村加工,發展了宜蘭金棗蜜餞、新竹北埔柿餅、南投信義鹽漬青梅蜜餞、台南玉井芒果乾等地産特色傳統食品;在手工生産轉為現代量産方面,泰山企業的仙草系列涼茶飲品,味全公司的“吸得凍”,金蘭的甜酒釀、紅曲,百家珍、杜康行的食用醋等實現了傳統食品的規模生産;在活化傳統食品産業價值鏈方面,媽祖老酒産業鏈項目是典型的例子,不僅衍生出了紅曲醋、紅糟泡菜、紅糟醬等食品,還衍生出了老酒粕面膜等美容保養産品以及建立了老酒DIY工坊這樣的觀光項目,讓傳統食品具有了文化産業特色。

  共識四:兩岸應加強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

  據孟素荷介紹,自2009年首屆兩岸食品産業合作及交流會議開始,“科技創新”就成為歷屆會議必不可少的熱議話題之一。兩岸食品界對於“創新”有共同的渴求,但也有著不同的需求。

  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企劃室主任簡相堂表示,台灣地區更注重應用研究,大學以理論研究為主,科研院所以共性技術創新為主,企業則偏重風味系列産品研發等領域的實踐研究應用。

  孟素荷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與其相比,我國內地院校更注重基礎研究,企業則偏重應用研究。因此,對於內地而言,通過學習台灣地區在應用研究與共性技術方面的創新,能更加有效地推進食品産業的發展。而對於台灣而言,認真吸收內地方面對於基礎研究和理論技術方面的科研成果,對於台灣食品産業的健康發展必不可少。

  據了解,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台灣食品工業研究所的帶動下,兩岸科技學術界、食品企業界已經有了不少合作,在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基礎之上,兩岸食品科技界均表示要將豐富的科研成果完全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把高校培養的人才、産生的科技專利和成果,從“半成品”變為“成品”,轉化為産品、企業並形成産業,使深藏在“高墻深院”的眾多論文不僅僅寫在紙上,更要落在實處。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偏向對於創新人才的需求。對於兩岸食品學子而言,如何塑造良好的專業素質,提高科研創新水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其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兩岸食品産業界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